第160章 李光地與清初三大思想家(第1/4 頁)
李光地(1642年—1718年),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人,當了康熙48年的重要大臣(康熙時期沒有設宰相一職),理學家。康熙稱他為“一代完人”。
李光地自幼聰穎,4歲認字,5歲入幼學,7歲學於外祖父家,13歲遍讀儒家經典,精通諸子百家、歷數、兵法等。
18歲纂《性理》,19歲纂《四書解》,後考取歲試第二名。1666年,他參加鄉試中舉人,1670年中進士,改選庶吉士授編修,後任掌院學士。
在三藩之亂期間,李光地用蠟丸密信康熙帝,提出破敵之策。因堅守安溪和圍攻泉州有功績,他任翰林學士,晉升永州總兵。
後在守孝期間被任命為內閣學士,期滿返京後加授禮部侍郎,併成為太子的老師。
在收復臺灣一事上,李光地力主攻取,舉薦施琅為將,並參與到施琅收復臺灣的計劃中,因功被封為翰林院掌院學士。
施琅早年在鄭芝龍部下,後隨鄭成功抗清,因與鄭成功交惡降清。在未遇李光地之前,施琅雖有軍事才能卻未得充分施展,歷經坎坷,多次易主。
康熙二十一年,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臺灣。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在澎湖海戰中大勝臺灣水師,後上疏籲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併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因平定臺灣有功,施琅復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他為中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其晚年功成名就,留名青史。
李光地一生仕途並非一帆風順,曾因各種原因遭彈劾、降職等,但他也因在賑災、治水等方面有功,先後任職授工部左侍郎、順天督學、直隸巡撫和吏部尚書等職。1688年至1689年,他因被彈劾與康熙帝的不滿而降職,罷免掌院學士職務,改任為通政使司通政使、兵部右侍郎等。
李光地在學術方面也有很大成就,他一生勤於鑽研程朱理學,曾編修《朱子全書》《周易折中》等。其著作還有《榕村語錄》《榕村語錄續集》《榕村全集》等。1718年,李光地因疝疾突發,壽終於北京,享年七十七歲,諡號“文貞”。雍正初年,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李光地為官近五十年,平定三藩之亂,拒絕耿精忠的招安,並向朝廷呈送《密陳機宜》,用蠟丸密信向康熙帝提供破敵之策,雖因時局變化未完全施行其計劃,但為平叛提供了重要思路,後因平三藩有功被超授侍讀學士等職。
在收復臺灣問題上,李光地力排眾議,主張進取臺灣,並以身家性命擔保舉薦施琅為將,還支援施琅利用南風出兵的計劃,對臺灣的順利收復起到了關鍵作用。臺灣迴歸後,他又提出派兵防守等積極建議,確保了臺灣的長治久安。
李光地曾擔任直隸巡撫等職,負責河務處理。在治理永定河時,他動員民眾,僅用 40 天就在郭家務至柳岔口築堤、開河 200 裡,使“沿河田疇固出,二麥豐收”,康熙御書“夙志澄清”匾額贈之以表彰其治河功績。
李光地在康熙朝仕途順遂,歷任翰林院編修、掌院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太子老師、翰林院掌院學士、通政使司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務,可見康熙對他的信任和重用。
康熙皇帝三次御賜親筆匾額給李光地,分別是“夙志澄清”“夾輔高風”“謨明弼諧”,這些匾額是對他功績和品德的高度認可。
他一生勤於鑽研程朱理學,對理學、經學、易學思想都有深入研究,曾編修《朱子全書》《周易折中》等書籍,其思想和著作對後世產生了一定影響。康熙評價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雍正帝稱他為“一代完人”。
李光地於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因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