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元成宗鐵穆耳的風雲十三年(第1/3 頁)
公元 1294 僅,29 歲的鐵穆耳,忽必烈之孫。在母親闊闊真與大臣伯顏等人的力挺下,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元成宗。
鐵穆耳大體遵循忽必烈遺制,善於守成,被稱為“守成之君”。他施行輕徭薄賦政策,停止大興土木,限制諸王勢力,重修律令,任用漢臣並推廣儒學,緩和外交關係,與安南、緬甸、日本等國交好,還平定了西北叛亂,使得海都、篤娃等西北諸王歸附,確立了元朝宗主國地位,元朝社會出現清平的局面。
他毫無節制地對貴族宗戚大加賞賜,導致國庫空虛。同時,他起用、提拔大量官員,使得政府機構臃腫。
新帝即位,鐵穆耳深知國家長期的征戰已讓百姓疲憊不堪,經濟凋敝。於是,他毅然決定停止對外戰爭。這一決策並非易事,朝堂上爭議紛紛。然而,鐵穆耳力排眾議。
公元 1296 年,元成宗鐵穆耳下達了一道震撼朝野的詔令,果斷召回在邊疆征戰的大軍。據《元史·兵志》記載:“成宗九年,帝憫邊軍久戍勞苦,詔五萬餘眾解甲歸鄉。”
這些常年在邊疆浴血奮戰的將士們,他們曾在荒漠中抵禦外敵的侵襲,在寒風中堅守陣地,經歷了無數次生死搏殺。當召回的詔令傳來,他們的眼中飽含著激動的淚花。
劉猛接到詔令的那一刻,跪在地上,親吻著腳下的土地:“終於能回家了,終於能見到妻兒老小了。”他想起了出征時孩子還在襁褓之中,如今不知是否已經長大成人。
孫毅年輕士兵,興奮地對同伴說:“我們可以回去耕種自家的田地,過上安穩日子了。”
在漫長的歸途中,他們雖然疲憊不堪,但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憧憬和期待。每經過一個村莊,百姓們都夾道歡送,為他們送上祝福和食物。
士兵們踏入故鄉的土地,看到熟悉的山川河流,聞到熟悉的泥土氣息,紛紛跪地痛哭,感謝皇帝的仁慈,讓他們得以重歸家園。
在鐵穆耳身邊,有眾多名臣為他的決策出謀劃策。董文用、哈剌哈孫等皆是其中的代表。董文用深知百姓之苦,極力勸說鐵穆耳休養生息,發展農業。鐵穆耳採納了他的建議,大力推行屯田政策。
僅在 1298 年至 1299 僅這兩年間,新開墾的農田就多達數千頃,糧食產量大幅增加。他還下令減免受災地區的賦稅,讓百姓得以喘息。
鐵穆耳整頓吏治,嚴懲貪汙腐敗。公元 1300 年,他查處了一批貪汙數額巨大的官員,其中包括行省長官帖木兒不花,其貪汙銀兩達十萬餘兩。此事一出,朝野震驚,官員們人人自危,政風為之一新。
鐵穆耳還重用了大臣哈剌哈孫,此人剛正不阿,協助鐵穆耳改革官制,加強中央集權。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朝廷的行政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同時,鐵穆耳重視人才選拔,廣納賢才。他不拘一格,提拔了許多出身貧寒但有真才實學之人。有一位名叫張翰的書生,因一篇治國良策被鐵穆耳賞識,直接被任命為御史中丞。
鐵穆耳開啟了“文治”時代。他大力支援儒家學說,修建學府,鼓勵學子讀書進取。各地的書院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學子們埋頭苦讀,期望能為國家效力。
元成宗鐵穆耳即位之初,西北諸王海都、篤哇等勢力便蠢蠢欲動,早在忽必烈在位時期,海都就已心懷異志。至鐵穆耳登基時,其麾下已擁兵數萬。
公元 1298 年,海都率五萬大軍東侵。元軍將領朵兒朵哈率兩萬部隊迎戰,卻在戰鬥中失利。鐵穆耳對此高度重視,當即增派三萬精銳奔赴前線,加強防禦,成功抵禦了海都的此次進攻。
公元 1301 年,海都再次挑起大規模戰事,此次他糾集了七萬大軍。鐵穆耳毫不退縮,迅速調遣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