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宋金時代,朱熹引領的理學變革(第2/3 頁)
議和反對,最終他的結局也頗為悲慘。
當時,他大力打擊理學,將朱熹等理學家列為“逆黨”,據記載,被牽扯其中的官員多達 59 人。
理學,當時哲學思潮,以“理”作為核心要義,將儒家思想提升至邏輯思辨的新高度。
它倡導透過格物致知的途徑來深究事理、洞察人性,不僅對傳統儒家思想進行了深度拓展,還在思維模式和理論架構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理學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樹立了規範。明確了教育的目標與方法。它為統治者治理國家提供了理念依據和策略指導,從而成為官方極力推崇的主流思想體系。
程頤在洛陽聚徒講學,他的講堂總是座無虛席。學生們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圍坐在一起,神情專注。程頤言辭懇切,循循善誘,對天理人慾進行著深刻剖析,引導學生們探尋人生的真諦和道德的準則。
朱熹則在福建武夷山開辦書院,每逢講學之日,書院內便書聲琅琅。朱熹手持書卷,聲音洪亮,深入淺出地講解著理學的精義。學子們時而奮筆疾書,時而點頭沉思,彷彿在理學的海洋中盡情暢遊。
這些理學家的講學不僅傳授了知識,還培養了眾多有志之士。他們如同思想的使者,將理學的光輝傳播到了更廣闊的天地,深刻地影響了社會的道德風尚和文化傳承。
與此同時,宋朝時期的理學與佛教、道教之間的關係也極為微妙。理學在構建其思想體系時,吸收了佛教的心性理論和修行方法。
就像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慾”的觀念,與佛教剋制慾望、追求內心平靜的思想有著相通之處。佛教的思辨方式如同智慧的鑰匙,為理學家開啟了新的思考之門,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探究人性和宇宙的本質。
道教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也悄悄融入了理學之中。理學裡的“太極”概念,與道教的“道”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努力闡釋宇宙萬物的本原和執行規律。
反過來,理學的蓬勃發展也對佛教和道教產生了不小的衝擊。理學所強調的社會倫理和道德規範,鞭策著佛教和道教在傳播時更加註重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以迎合民眾的需求。
在這思想激盪的時代,理學與佛、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共同豐富了宋朝思想文化的內涵,推動著中國哲學不斷向前發展。
除了朱熹,程顥、程頤兄弟以及陸九淵也是重要的代表人物。程顥、程頤兄弟是北宋理學的開創先驅,朱熹深受他們思想的啟發,他高度讚賞並註解了二程的著作,促使其思想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陸九淵則在某些理學觀點上與朱熹存在分歧,他們曾圍繞諸如“尊德性”與“道問學”的先後次序等核心議題展開激烈論辯。
朱熹,出生於儒學世家,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成長,有著知識的強烈渴求與卓越領悟能力,為其學術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朱熹一生致力於理學的研究與傳播,構建起龐大且嚴密的理學體系。他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強調透過道德修養達成個人的完善和社會的和諧。
朱熹所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原因在於此書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儒家經典進行了系統、全面且深入的註釋和解讀。
它以清晰的邏輯、嚴謹的論證和深刻的見解,對經典中的義理進行了詳盡闡釋。
書中不僅對字詞、章句進行了準確的解釋,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其中蘊含的道德倫理、政治哲學和人生智慧,為學子們提供了明確的學習方向和思想指引。為國家選拔人才提供了統一且權威的標準。
1195 年“慶元黨禁”爆發,理學遭受韓侂冑的打壓,當時已 65 歲的朱熹備受排擠。經濟來源斷絕,昔日的友人也紛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