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武則天的時代結束(第1/4 頁)
武則天執政時期,大唐文化璀璨奪目,各領域蓬勃發展。
詩歌,駱賓王憑藉其犀利言辭和澎湃激情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陳子昂倡導詩歌革新,力主詩歌應具風骨,其作品發人深省。彼時,常有規模宏大的詩歌集會,眾多文人雅士雲集,競相吟詩作賦,交流心得。
閻立本的《步輦圖》堪稱經典之作。這幅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讚的情景,人物神態生動,色彩典雅莊重。唐太宗形象威嚴而和藹,祿東贊則表現出恭敬與真誠,侍女們或端莊或俏皮,整幅畫面生動展現了當時的外交場景,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書法界的代表人物有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其書法結構嚴謹,筆力險峻,被後世譽為“楷書之極則”。
褚遂良的代表作有《雁塔聖教序》,字型靈動,線條優美。
文學創作上傳奇小說開始興起,如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等。
李淳風對天文曆法的研究頗有建樹,他編訂的《麟德歷》在當時得到廣泛應用。
地理方面,賈耽所著的《海內華夷圖》等對山川地貌進行了詳細記載和研究。
手工業方面,絲織業遠銷海外。陶瓷以邢窯、越窯的瓷器最為著名,邢窯的白瓷質地細膩,越窯的青瓷溫潤如玉。
長安、洛陽等城市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來自日本、新羅、百濟等國的遣唐使,歷經艱辛,懷著對大唐文化和知識的渴望紛紛前來。
女性地位較以往有所提高。部分女性得以參與商業活動,在經濟領域展現一定的能力。在文化、藝術等方面也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各民族與中原進一步融合,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在中原地區得到傳播和接納,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當時佛教盛行,武則天大力推崇佛教,寺廟興建眾多,信徒廣泛。然而,過度的宗教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資源向宗教領域傾斜。
長安的東市和西市熱鬧非凡,西域的香料、珠寶與中原的絲綢、茶葉交易火熱。
洛陽的南市和北市也是繁忙異常,各國的奇珍異寶匯聚,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不絕於耳。駱駝商隊在城門口頻繁進出,港口船隻密集,貨物裝卸不停。
在醫學領域,王燾編著的《外臺秘要》廣泛收集了唐以前的醫學文獻,對各科病症的治療方法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總結,為後世醫學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如此濃郁的文化氛圍中,科舉和武舉考試也得以不斷演進和完善。科舉考試每年舉行一次。
首先是鄉試,在各地舉行,眾多學子參加。考試內容涵蓋儒家經典、詩賦、策論等。數日後放榜,成績優異者獲得進京參加會試的資格。
會試在京城舉行,難度更大,對考生的知識深度和廣度要求更高。經過數日考試,優勝者進入殿試。
殿試由武則天親自監考,考生們全力展現才華。殿試成績排名,第一名被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成績出色者會被直接授予官職,或進入翰林院等重要機構,成為朝廷儲備的人才。
武舉考試同樣每年一次。先考武藝,包括騎馬射箭、舉重摔跤等;再考兵法,如佈陣謀略、戰場應變等。成績出眾者可獲得相應的軍職,為國家的軍事力量貢獻力量。
官員選拔方面打破常規,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只要有真才實學,都有機會被任用,為國家效力。
同時,她還重視文化教育,組織編纂了多部書籍,其中《兆人本業》和《臣軌》較為重要。
《兆人本業》著重介紹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與技術,涵蓋農作物種植時節、農田灌溉技巧、農畜養殖要點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