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楚莊王(第4/5 頁)
聲吟出,臉上滿是自豪。
另一位雅士也不甘示弱:“楚國繁榮耀九州,江山如畫韻長留。輝煌霸業傳千古,詩韻飄香意未休。”
在楚莊王的勵精圖治下,楚國日益強盛,成為了各國矚目的焦點。然而,楚莊王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他深知,要讓楚國永遠保持強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寡人當不懈努力,讓楚國之輝煌延續千秋萬代。”楚莊說道,其中,楚莊王的滅庸之戰意義非凡。在這場戰役中,楚國不僅成功消除了來自西部的威脅,還鍛鍊了軍隊,提升了楚國在周邊國家中的威望。
楚莊王與宋國的交鋒。宋國在當時是一個具有一定實力的國家,但在楚國的壓力下,最終不得不屈服。這一事件使得楚國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也讓其他國家對楚國更加敬畏。
楚莊王曾與鄭國國君會面。
鄭國君拱手道:“楚王,鄭國願與楚國結盟,共抗外敵。”
楚莊王微笑著說:“鄭君有此誠意,楚國定當與鄭國友好相處。”
周邊的吳國、越國等國家進行交流和互動。也為自己在南方的戰略佈局奠定了基礎。
楚國兼併眾多小國,庸國、蕭國、舒國等多個國家。具體的數量難以精確統計,但楚莊王透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和政治手段,極大地拓展了楚國的疆域,使楚國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之一。
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楚國的都城郢成為了當時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人。
楚莊王於公元前591年因病逝世。
後世對楚莊王的評價頗高,他被認為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孔子讀史至楚復陳時,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隨武子曾評價他“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捨。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
左丘明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記載:“民不罷勞,君無怨言,政有經矣。
荊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意思是民眾不覺得疲勞,國君沒有怨言,政事有了常規。
軍隊出征舉行祭禮,然後出兵,農商工賈不敗其業,步兵和車兵關係和睦,行事就不會奸詐。又評價道“楚君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讚賞楚莊王在對待鄭國時,展現出了恩威並施的手段,道德與刑罰都得以樹立。
顧棟高認為,楚莊王滅庸使楚國內亂平息,與巴、秦結盟使楚國的外援得到鞏固,這既阻塞了晉國的前路,又牽制了晉國的後方,由此可見他早就有覬覦周鼎的志向。
學者劉紀興評價:楚莊王是楚國影響最大的一位明君之一,他的政治軍事理念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民本思想以及孫、吳兵法中的“愛兵如子”等軍事思想形成的理論和實踐來源。
楚莊王在位期間,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充套件,國勢日強。他攻滅庸國,在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聲威大振。他還曾陳兵周郊,問鼎中原,實現了稱霸的願望。
楚在與晉國等諸侯國的爭霸鬥爭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使楚國成為當時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之一。儘管他未能完全獨霸中國,但為其子孫爭霸成功奠定了國力基礎和社會心理基礎。
楚國的疆域範圍甚廣。其西北至武關(今陝西商州洛南縣),東南至昭關(今江南和州含山縣北),其北至汝州(今河南汝州),其南至洞庭湖。
在楚莊王之前,楚國經過長期的擴張和發展,已逐漸成為南方的大國。楚莊王八年(公元前 606 年),楚國霸業達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