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3 頁)
日本天皇親賜的山炮
1942年4月16日, 霍州榆武公路上,一支由汽車、馬車和馬拉炮車組成的日軍混成兵團,大約有400餘人,在所謂日軍&ldo;五虎將&rdo;之一吉田一郎旅團長的率領下,耀武揚威地走了過來。
&ldo;打! &rdo;八路軍太行第3軍分割槽代司令員劉昌毅一聲令下,埋伏在公路兩側的八路軍健兒立刻槍炮齊發,向著公路上的小鬼子開了火。我軍的火炮引爆了敵人的炮彈,公路上預先埋設的地雷同時發揮了威力,把一隊鬼子打了個措手不及,炸得人仰馬翻。
鬼子在我炮火的猛烈轟擊下,實在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連車上的野炮都無法架起射擊,只好丟棄十多輛汽車和大炮,扔下160多具屍體,連滾帶爬地逃走了。
&ldo;小鬼子逃跑了,打掃戰場嘍!&rdo;戰士們歡呼著沖向公路,從鬼子的屍體上解下我們急需的槍枝和彈藥。
突然,有一個戰士喊:&ldo;過來看啊,這兒還有一架大炮!&rdo;
那時,八路軍的裝備很差,迫擊炮都很少,更不要說山炮了。劉昌毅司令員聽說繳獲了鬼子一門山炮,心裡簡直樂開了花,馬上趕到現場觀看這門大炮。
當他一溜小跑趕到這門山炮跟前一看,頓時心裡涼了半截,說是炮,其實只是一個炮架,沒有炮筒,兩個膠皮輪子也燒焦了,冒著黑煙,生出一股嗆人的膠臭味。
&ldo;炮筒呢?&rdo;劉昌毅轉身問負責打掃戰場的王連長。
&ldo;沒,&rdo;沒發現!&rdo;王連長回答。
&ldo;打掃戰場不徹底,有炮架,肯定就有炮筒,你們順著敵人逃跑的路線,好好找一找,肯定有炮筒。&rdo;劉昌毅急切地說。
&ldo;是,一定找到炮筒!&rdo;王連長一揮手,帶著一個班出去了。
不一會兒,前面就傳來了歡呼聲,一個滿身泥水的戰士扛著炮筒,氣喘吁吁地跑過來,邊跑邊大聲喊:&ldo;劉司令,找到了,找到了……&rdo;
劉司令員一看,果然是一尊炮筒,他高興地迎上前去,幫助那戰士從肩上放下炮筒。
&ldo;這小鬼子還挺狡滑,打了敗仗,乖乖投降不就得了,卻把這炮筒子卸下來,丟到了前面的河灣裡……&rdo;王連長一邊擰衣服上的水,一邊樂呵呵地說。
這炮筒有人的大腿粗,兩三米長,筒身雖然沾滿了泥水,但完好無損,輕輕一擦,瓦亮油光。
劉司令員上下撫摩時,忽然感覺到炮口上好像有一串花紋,仔細一瞅,原來上面還刻有兩行小字。在炮筒上刻字,這還十分少見,他忙用衣袖擦去炮筒上的泥汙,仔細審視,原來,這兩行小字刻的是日文,上面的一行字大一些,下面的一行字小一點,&l;好像是什麼落款。劉司令員只認識那幾個大字,那是用日文寫的&ldo;武運長久&rdo;,下面的小字寫的就不知是什麼了。
打了勝仗,又繳獲了鬼子的一門山炮,大家甭提多高興了,什麼疲勞呀飢餓呀,全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有說有笑地撤離了戰場。仗雖然打完了,可這場漂亮的伏擊戰卻一直掛在戰士的嘴邊上。當然,每次議論起來,都少不了那門山炮。有的戰士還給它編了段順口溜,相互傳唱,那詞是這樣寫的:&ldo;八路軍,沒山炮,小鬼子,送來了。缺了胳膊又少腿,炮筒還從水中撈。抗日將士不計較,戰場殺敵立功勞。&rdo;後來,這段順口溜不脛而走,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整個太行山區。
大約過了半個月,一天,劉昌毅司令員正在司令部裡看檔案,警衛員進來報告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