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族議修路(第1/3 頁)
胥山圍被一條路把村子分成兩大部分;
路兩邊各自建了甘、辛兩姓的祠堂。
或許是第一代那倆甘、辛朋友感情太好,祠堂這種祭祀祖宗的所在都建得隔路相望,似乎是為了老哥倆在另一個世界也能方面見面。
各自的祠堂的後邊是各自族人的住家;
如果能從空中望去,顯然甘姓人家的數量要比辛姓的數量多上一些。
整個村子裡的房子水平都差不多,只有極少數幾間青磚瓦房,還絕大部分在甘姓那邊,
其他的都是泥巴牆、茅草房的水平。
整個村子只有甘姓祠堂後邊一所帶著圍牆的大宅子,鶴立雞群般地突兀在成片的其他泥巴牆茅屋間,從它高出其他房子一大截的樣子看,應該是個二層小樓。
從這麼涇渭分明地區分出地界來看,胥山圍甘辛兩姓這些後世子孫可不象第一代祖宗的關係那麼密切。
……
老松公今年快七十了,象這個歲數還能有他這樣身子骨倒也難得;
村裡很多沒他歲數大的人都已經鬚髮皆白;
可這位老松公倒是還有一頭只是有些發灰的濃密頭髮;
按老人自己說的,或許是早年進山吃了太多野果子的緣故吧。
老松公從他叔叔手裡接過族長的位子快三十年了;
他無兒無女,老伴在十幾年前甩手辭世,就剩他鰥身一人,他就長年住到了祠堂裡。
仗著年輕時進山淘山貨攢下的底子,加上族裡各家各戶都會主動給他些賙濟,冬夏的換洗衣服有小輩媳婦們給搭把手,只要身體硬朗,他的日子也還湊合。
老松公做族長這些年在族裡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族裡人都很服這位老人,對族裡的一些事務和紛擾,他都能秉承公正壓住一些是非的產生。
儘管他這個族長在村子裡和上邊派事的時候,也能拍著胸膛、扯起嗓門給本族爭取利益,可畢竟村子的最高領導——村正這個職務一直由甘家那頭把持著,位置的劣勢總是讓辛姓在很多如上邊攤派,模糊地段的劃分等事情上處於下風。
村正這個問題讓辛姓很是不甘心,可又沒辦法;
據說百多年前,甘姓出了個天才少年,書讀得好,還出外做了一任城令的大官。
要知道,城令可是一城最大的長官,甘家出過城令,餘蔭惠於後世,自此胥山圍的村正就沒離開過甘家門。
……
在辛家祠堂院子裡,吃過午飯的辛姓各戶當家人陸陸續續來到了。
一直不停地拿眼朝門口溜,見辛老漢進來,老松公對走在阿爺身後的辛昭遠大聲道:
“遠娃,這兒坐。”
說著拍了拍身邊那被他刻意趕開想坐的族人而留出來的空位。
辛昭遠沒在意眾族人各色目光,聽老松公叫就坦然走過去坐在族長身邊;
辛老漢見兒子毫不客氣,嘴裡嘟囔了句誰也聽不清的話,自己找了祠堂邊邊一個石墩坐了。
見人到齊,老松公就講了招大家來要商議的議題。
原來這次商量的不是上邊府城裡派的官差,而是村正、甘姓族長——甘啟修(辛昭遠叫之三叔公的)提出的要自籌錢糧人工,修繕由村裡接駁官道那段路。
此議一提出,眾族人就議論開了,有的說那條路出入太不方便了該修;
有的就說,今年官上派的稅捐和差役太重了,那有餘錢修路。
等大夥說了陣子,老松公清清嗓子道:
“大夥都別吵吵了,甘三那老東西頭晌來找我,話說得很紮實,這路他是一定要修。”
說著轉頭對辛昭遠一人道:
“這路的事,遠娃你未必知道,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