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海鹽之利(第1/3 頁)
太子來了個釜底抽薪之計,陳必謙被拿住了要害,心裡發虛,只得推卸責任地回稟:“啟稟殿下,臣並非在戶部任職,且為官以來未能涉及鹽務,故不諳此事。”
陳必謙意識到這是太子為自己佈下的一個陷阱,所以應該在太子追究相關責任之前,還是先撇清關係為妙。可心裡還在埋怨,剛剛勝券在握,怎麼眨眼之間便是這等結果。
么雞沒打算放過這個主動找死的東西,步步緊逼地詢問:“既然如此,那陳愛卿以為是何人在我大明境內巧取豪奪呀?”
犯罪團伙就是那一小撮利益集團,誰敢為他們說好話就是被他們收買了,也就沒必要繼續喘氣了,因為自己家的狗要是反咬主人,那必須變成狗肉下鍋了。
陳必謙明白這下必須裝孫子了,再懟下去那就真出事了,他還得為家人著想,便彎腰施禮,恭敬地認慫道:“臣非都察院與吏部之官員,不知其身份,還望殿下明察!”
先表面上敷衍住太子,陳必謙心裡盤算著,這事一定要儘快傳遞到江南,要讓同僚們有所準備,若是讓太子下派的礦使得逞,後果勢必不堪設想。
么雞意味深長地肯定道:“是要明察啊,一年偷逃千萬稅款,二十年便是兩億兩之多!如此鉅款不翼而飛,真乃千古奇聞也!”
還是某大爺說的好:拿我的,還回來!吃我的,吐出來!
“不過此事由來已久,鹽商惰性已成,想要追查困難重重,結案殊為不易,還須從長計議。遂在山東半島北部與南部沿海地區,平整土地,作為鹽田,方為萬全之策。現今北方大旱,雖莊稼絕收,災民甚多。然沿海各府縣也應利用豔陽高照之優勢,化不利為有利,才可轉危為安,亦能減輕朝廷負擔。本宮算過,一畝地一年可產鹽一千餘斤,即便取整,一萬畝每年也能有千萬斤海鹽的收成。地方留一成,其餘九成均海運到各地折現。刨去鹽農薪俸,一畝鹽田若是細心耕作,朝廷每斤海鹽僅賺一錢銀子,一年也能有一百兩銀子的收入,一萬畝便是一百萬兩,十萬畝便是一千萬兩之巨。倘若山東各地官員齊心協力,後年這個時候,非但無須朝廷賑濟,還能讓百姓過上富足日子。”
么雞是按照後世鹽田的產量來預估的,一畝地大約能產出一噸多海鹽,就是兩千多斤。
明代一斤是596.8克,比市斤重100克。一畝地面積約為615平方米,比現代667一畝小一些。
不過么雞直接把海鹽產量減半的話,應該能抹平彼此之間的差距了。實在不行就再減半,只要能餵飽那些災民,不虧本就行了,朝廷賺不賺錢倒是無所謂。
如果達不到這個預期,要麼是下面的各級官員不作為,混吃等死,等著被秋後勾決。要麼就是天天下雨,那樣更好,旱災就解決了。
聽到海水曬鹽居然也能日進斗金的時候,作為外行的朝臣們都不約而同地流露出無比震驚的神色,大家費盡心思地想辦法,也找不到兩全其美之策,沒料到太子一開口,就把戶部的麻煩解決了一半。
前山東巡撫顏繼祖還在大家心裡核算這曬鹽之法如何賺錢的時候,立刻跪趴在地上,送上一記馬屁:“殿下之舉救萬珉於水火,罪臣代山東百萬災民,叩謝聖恩!”
若是海鹽真能有如此巨大之收入,山東巡撫這差事做起來就輕鬆多了,而且鹽田都在沿海地帶,位置相對集中,便於派兵駐屯監管。
只是太子是否會重新啟用自己,顏繼祖心裡尚有疑問,不過照目前的情形來看,聖上或許還沒有斬殺自己的意願,官復原職也說不定。
戶部尚書李待問聽了太子所說,仔細想了一下,覺得此法倒是有很大實施成功的可能,便頗為支援太子的策略,戶部得到勳貴們的半數家產,也就只能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還須找到一個穩定的進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