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丨糧秣軍需(第1/2 頁)
“大小之官,各守其職,錢穀甲兵之問,不至於廟堂。”————————
“近年來三輔歉收,黎庶不豐,朝廷糧草不濟,若是驟然組建大軍,恐怕會給百姓帶來負擔。況且……”新任尚書右丞趙戩抬頭看了眼皇帝,直言道:“三輔已有奮武將軍等人,麾下兵馬共計數萬,完全可以保全關中安危。如今羌『亂』漸弭,董賊已死,而徒增新軍,臣愚鈍,未有見其必需之處。”
皇帝伸手擺弄了一下桌案上的簡牘,冷笑道:“這麼說,你是來駁回詔版的?尚書檯諸人都是這麼想的嗎?”
王允無法明著阻攔皇帝裁汰禁軍,便想了這麼個法子,打算從錢糧上入手,遏制住皇帝軍權的擴張。
這也是王斌一開始面對皇帝下詔擴軍的憂慮,他沒想到王允沒有一開始就明確拒絕皇帝編練新軍的想法,反倒是趁著近萬新兵入伍,數千老弱被裁撤,糧草、兵械等撫卹無一不要巨大開銷的時候,突然暗使尚書檯掌錢穀財用庫藏等事的尚書右丞趙戩以府庫不盈的理由卡住。
要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刻,皇帝和王斌若是拿不出撫卹與犒賞的錢糧給那些士兵,那麼士兵必然鬧出禍端,屆時皇帝的威信一落千丈,王允再從容出面收拾全域性。此消彼長,皇帝還能拿什麼跟王允抗衡?
趙戩是王允故吏,又是大儒趙岐的侄子,起初因強項而被董卓貶為平陵令。如今王允得勢,為了在尚書檯安『插』親信,示好頗負盛名的議郎趙岐,故而將趙戩重新提拔回了尚書檯,特意讓他做了掌握財權的右丞。
王允讓趙戩擔任尚書右丞的用意再明白不過,尤其是在王允對皇帝大肆整頓禁軍的事不聞不問後,趙戩更是心領神會。
在尚書檯收到皇帝詔版,要求下詔給少府與大司農撥給北軍時,趙戩拒擬詔書。在與尚書令士孫瑞、僕『射』楊瓚等人爭執一番後,在王允的暗示下,拿著皇帝草就的詔版就敢來面折廷爭了。
“稟陛下,司徒公奉詔錄尚書事、總朝政,曾在尚書檯屢屢有言國用不足,時常為錢穀之事嗟嘆,朝廷重臣如此,陛下整頓軍旅,豈能不顧百姓之苦?”
“你在罵我是窮兵黷武的昏君?”趙戩是王允死忠,皇帝也不跟他客氣;“北軍不過萬人之眾,能花朝廷幾分錢糧?上個月皇甫嵩在郿塢誅滅董氏親族,繳獲有金二三萬斤,銀**萬斤,珠玉錦綺、奇玩雜物堆積如山。更不用說董卓修建郿塢,積穀為三十年儲,其曾言:‘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終老。’如此錢糧,你全做不見,不知是另做他用,還是入了某人的私囊!”
“如今『奸』賊授首,朝廷千端萬緒,百廢待舉,宮室、城牆處處都要花錢修繕,更遑論勸流民返鄉屯墾,這些無一不是要花費鉅萬,王司徒更是憂心今後西涼或有變故,硬是扣著這筆錢穀以備不時。還請陛下念及臣子體國之心,莫要被阿諛之輩誆騙了!”趙戩深知自己等人行事端正,面對皇帝話語裡的威脅,他全然不懼的說道。
趙戩與王允興趣相投,都是『性』格剛正,不卑不亢的人物,而趙戩又足智多謀,言語必引論詩書。任皇帝恫嚇威脅,趙戩也堅持不鬆口,見這件事在趙戩處討不了好,皇帝也不再多費口舌,只是繼續傳口諭給尚書檯擬詔,理所當然的被王允拒絕。
只是這麼一來,尚書檯內部便產生了不一樣的意見,兩派劍拔弩張,饒是王允也沒想到皇帝會有這麼多的支持者。
等事情發酵後,皇帝打算開始進行下一步的計劃。
這一日,皇帝擺駕上林苑,觀看北軍集中『操』訓,壯足了聲威,便讓人傳喚大司農與少府。
大司農周忠與少府田芬兩人登上皇帝派來的車輛後,只聽奉車郎輕輕揮鞭,車子便向前開動了。
車行不久,田芬對周忠苦笑道:“這麻煩看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