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建立軍史(第1/2 頁)
隨著王彌帶著軍隊進入鄴城,麾下將士更派遣出去與之作戰,整個鄴城四周郡縣自然算不得太平。 對比起石勒向北進攻邯鄲順風順水,王彌這邊不論是向東邊進攻遇到王斌,向南進攻遇到了乞活軍的赦亭,總而言之,王彌率領的軍團倒沒佔到什麼便宜。 與之相比,劉泰安安穩穩的在鄴城中招募士卒,從頭訓練,只不過對比起先加入的那一批,後來加入的那一批士卒可沒有獲得什麼土地了。 即使如此,當地宗族世家也願意派遣一部分計程車卒進來。 他們未必是多麼看中劉泰,而是因為對比起劉泰帶領軍隊時講道理的,王彌麾下其他起義軍就太不講道理了。 如果你的家族有人掛名在劉泰名下,那看在劉泰攻下鄴城,這些起義軍倒也不會來騷擾。 但要是,你沒士卒掛在劉泰的名下,那起義軍就會馬上把兵痞兩個字貼在了臉上。 像什麼吃拿卡要這都是正常操作,騷一點得直接把這人家給搶了也不是沒有。 對這一類的事,只要不惹到自家士卒的家屬身上,那劉泰便管不了。 有時候,就算你拳頭硬,功勞大,但也不能講規矩,畢竟老大都不反對,你反對個什麼! 而王彌這個人,對自己人好那是真的好,不就是搶了當地的百姓嘛,就當保護費了不知道嘛! 尤其自己的本部沒去其他地方作戰,所以有幾分騷動,王彌也是能理解的。 別讓整個城市亂起來,搶了也就搶了,畢竟下面戰士跟著自己打仗,不給點好處怎麼行! 正如此,鄴城的宗族世家果斷開始組織起抵抗力量,像曹昌田禋等掌握一定武裝力量的當地勢力也開始出現合流。 更重要得是,原本就算用男丁換田地都有些愛答不理的當地宗族,這時候給劉泰塞士卒可積極多了,有的甚至直接塞讀書人。 對此劉泰倒也來者不拒,自己麾下士卒很快便是填滿了一千七百人左右,另外還組織起了三百人左右的包括工匠、醫匠、丹師……以及教授《漢書》的學者! 對前面那些雜七雜八的能力,雖然進入到晉末,因亂世來臨地位有了一點點提升,但因魏晉清談的風氣已在士族中充盈,他們連具體政令都未必看得上眼,就更不要說這些工匠醫匠之類的技術工種了。 與之相比倒是《漢書》的學者,或者說完整教授過《漢書》的學者,那真是不好找。 不過,周圍環境逼迫,尤其當他們發現劉泰的軍營對治《漢書》的先生來者不拒,而自己周圍的環境又算不得安全的情況下,當地真的宗族世家,還真弄出了一批速成版的治《漢書》學者。 這批人大概就是各宗族旁支,有《漢書》的家族,逼著自己的旁支抄錄了一份《漢書》,更讓旁支弟子加緊背誦,差不多高帝紀這一章會背,就送過來了。 對絕大多數送過來的《漢書》學者,都不是公師彧那種真在史學上鑽研了十幾年的學者,這點劉泰也是心知肚明。 畢竟這是什麼時代,漢書這種東西對各種世家來說幾乎都有,但也不是什麼旁支都能學習到的知識。 尤其晉朝一開始就得國不正,對漢代書記多有忌諱,就算沒禁掉,但也不可能讓你公開來學習這些東西。 但現在突然冒出了這麼多都會背誦《漢書》的年輕士子,若說這裡面沒問題,那也太把劉泰當白痴了。 但劉泰不在乎,自己讓戰士們學習《漢書》是為了讓戰士們識字嗎!? 不是的。 自己的目的是要讓戰士有民族主義思想,讓戰士們為自己身為漢族感覺到榮耀。 隨著思想的覺悟,那就會帶來行動上的主動,從而對整個軍隊的組織進行強化。 尤其等將來自己真跟匈奴漢國分道揚鑣,自己撿起大漢信仰時,就能讓麾下將士快速進入狀態,直接覺醒“一漢當五胡”的被動技能,從而最大限度增加自己的底蘊與戰鬥力。 畢竟劉泰現在頂多就是知道八王之亂,衣冠南渡和五胡亂華這些大概的事件。 但劉泰不知道這些事情發生的具體的地點人物,以及最為關鍵的時間節點。 在這之前,劉泰必須要為了那時候的到來,儘可能做好萬全準備。 要是自己投靠了晉廷,今天敢大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