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4/4 頁)
本來賈寶玉個人看來治理平安州就需要‘剿撫並舉’,只是朝廷在平安州的代理人節度使之前做的事情太不地道,王子騰等先前又吃了敗仗,沒人願意信朝廷也沒人愛理會朝廷。張炯的觀點是:打,不打,張炯怎麼撈錢呢?王子騰等人的觀點是:打,不打、不打贏了,他們怎麼將功折罪呢?皇帝的觀點是:打,不打,皇帝怎麼出這口氣?
但是在張炯與皇帝這些水平稍高一點的人看來,打完了,還是要撫的,畢竟平安州不能丟,它還是國土無法分割的一部分。撫,還得撫出水平來,至少要保證未來幾十年不要反叛。當然對於亂民,還是要教訓的,不然到了明天誰都說自己受了委屈都要反一把,那皇帝就不會混了。
賈寶玉最後給皇帝的建議是:誅其首罪,而放過協從,不然還能怎麼樣?平安州全境的勞動人民都被壓榨得很苦,這次事件套用古話就是‘贏糧而景從’,抄刀為匪,扛鋤為民。除非想不要名聲搞個大屠殺,然後再從旁處移民來,攪得天下不安,不然就得區別對待,以期快速平定。當然,摺子上寫得話是非常委婉了,人民是被‘協裹’的,壞人就那麼幾個。賈寶玉心裡卻認為這些壞人其實是英雄,但是……英雄的下場總是挺慘的。
賈寶玉在這樣矛盾的心情裡終於認識到自己其實就是個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俗人,都是俗人了,就做一點封建知識份子會做的事情吧。所以,安民告示來了。
張炯連番大捷,在平安州站穩了腳跟,行事也從容了些。能夠把勞動人民都拉過來,既削弱了叛軍的力量,又能長己方的實力,何樂而不為?真要再不知體恤民情,把人都逼到了對立面兒,那才是真正的‘資寇兵而賚盜糧’了。
安民的告示是應該以張炯的名義簽發的,他是名義上的最高指揮官,但是他的名聲實在不太好。又是兩番砍了幾千顆頭的‘屠夫’,實在沒什麼說服力。王子騰等人的名聲也不咋地,最後只好把賈寶玉包裝一番,藉著探花郎的名頭,讓他連署了佈告,這才陸陸續續地安定了下來。張炯也趁此機會擴大戰果,拉起戰線一點一點往前推進。兵者,詭道也,以正合以奇勝,張炯深諳此道,坑死人不償命,等到二月時節,已拿下了平安州一半的地盤,照這個情勢,再不用兩個月平安州就可平定,大家可以回京吃著貢品西瓜了。
平安州本來就是羈縻之地,沒什麼文官,但是春天到了,還是要組織春耕生產的,這個任務就落到了賈寶玉的頭上。雖然他自己也是四體不怎麼勤、五穀不大分的人,但是看來看去就他比較像能夠負責這方面的。張炯一甩手,把事情推給他了。賈寶玉沒忘上道折
144、戰線推進寶玉建功 。。。
子說明情況,打個申請過去,皇帝很快就批了下來,最後還綴了四個字‘朕心甚慰’。
平安州的民眾歸順也是不得已的事情,畢竟朝廷大軍不是吃素的,譁變計程車卒本就是欺壓他們的人不可能待他們好,而起義的民眾——多少起義軍都是栽在‘不懂馬上不可治天下’上的——也不大懂得組織生產生活一類。在最初的打土豪分田地政策過後,起義軍發現大家也要吃飯,而他們抽不出人手種田,還得徵糧,算來算去,只是得了一點餬口的田地卻要背上背叛朝廷的名義,不由得人心難安了。
在這種情況下,賈寶玉硬著頭皮接下了這份差使,這是戰時,朝廷不會再派個平安州節度使來添亂,萬事只好自己動手。反正平安州本來就不收什麼稅,賈寶玉便把朝廷的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