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5 頁)
陷騎主要是出擊,但是這個遊騎卻顯得有點多餘,它主要是輔助兵種,作為機動力和警戒力量,如果防禦出現缺口,可以第一時間補上去,作用不是很大。
只要能夠合理搭配,這對於步兵陣勢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不過曹操和趙揚說的時候,還沒有多少帶兵經驗,所以還是有不少缺漏,但是這個已經是打破常規了,從這裡面也不難看出曹操為什麼被稱作“兵法大家”。
多虧了這個思想作為基礎,趙揚找來了高順,叫他先帶領400人訓練一下。
高順畢竟是幷州土生土長的,加上曾經是近衛馬術也是好的一流。況且他本人還比較嚴禁,要不是現在他還沒有什麼戰功,趙揚都想把全部的騎兵都交給他訓練。
不過關於這個遊騎,趙揚也改變了一個地方——改成弓騎。
這個弓騎麼,相信玩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攻城的時候,這玩意是最厲害的。
弓騎,據說是元國的時候,忽必烈的蒙古騎兵最先成型並且應用的。他的原理,也並不是多難,實際上就是藉助馬的速度,加上弓弦所帶來的啟動力,增加弓箭射出時的相對速度(參照物是大地,上過初中的人都應該知道~~),從而擴大射程。
按照一般的攻城辦法,因為弓箭的射程遠遠不夠射到城牆上面,即使射到了,也都是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縞。所以,包括《孫子》《吳起兵法》中,都提到了建高樓(也就是俗稱的井欄)、土山來增加射程。
但是《吳起兵法》中特地說了,攻城為下,三個月用來製造兵器,三個月用來造土山和高樓,三個月用來打仗,這樣的大部隊長期在外,不但耗費勞力(壯丁都被徵走了,只剩下386199部隊種田,也就是老弱婦孺們在家種田,收成影響很大),而且大軍在外一天,消耗就達到千金!!
要是忽必烈都這樣打,再讓他活五百年也不夠。
所以,當初忽必烈南下的時候,都是讓騎兵策馬奔跑,到了射程之後,再將弓箭射出去。
因為蒙古人基本上都是小小年紀都能在馬上拉弓射箭,所以難度不大。
但是弓騎的威力卻還不足以攻下城池,因為什麼??
首先是精準,縱使騎術箭術再好,馬狂奔的時候準頭也會差,何況是朝上面射!!
而且,箭矢射到城牆上之後,威力也小的可憐了,人只要散開並撐起一面小盾,這種方法,簡直就是浪費箭枝。
但是蒙古大軍射的是什麼箭??那是將火媒——也就是將核桃掏空,塞入慢性燃料綁在箭枝上,在射出之後,火媒因為氧氣充足,在將要落地的時候就會著起來,幾輪箭射下來,全城人都燒死!!
元國(注意,是國而不是朝代,此時還沒有統治全中國)那個時候,奉行的是種族滅絕主意,比法西斯還厲害,當時北方損失了90%的人口,而且當蒙古騎兵攻入四川的時候,接近兩千萬的人口,但是經過蒙古騎兵的屠殺之後,竟然只剩幾萬人,幾近成為無人區!!在那一段時間,是最血腥的時代,全中國損失了7000萬人,相對於那個時候只有1億人的中國來說,簡直就是種族滅絕!!
在那一段時間,是中國人口的低谷(憤怒一下!!!)。
雖然趙揚對這個弓騎的這種用途十分憤怒,但是,弓騎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一陣箭雨過來的時候,任何將領都會下達兩個命令,一個是分散開,另外一個就是就地趴下,用小盾遮擋,這個時候,只要步兵衝擊就可以。
但如果只是讓弓兵射擊,首先自己已經進入敵人的射程了,再就是別人已經有了防備,威力就很小了。
但是如果有了弓騎這個“奇兵”,完全就會出其不意,打亂敵人陣勢,再配合上步兵,輔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