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無生不死(第3/3 頁)
“是是是,師太說得對,四海為家,四海無家,在下也是無家之人,亦可算是天下人了。
只是在下也不明白為何此庵會叫饅頭庵呢?”
王穿明知故問,其實也是無話找話。
其實依此時王穿的身份,確實是無家之人,若說四百年後的家鄉與此時的同一地方必然也不一樣,更是無一親人朋友,那麼何來為家呢,若真的要算,四百年後的大中華就是王穿的家,那與剛才無生師太所言也差不多了。
只是王穿卻喜歡反著說,反著問。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民以食為天,修行之人也需要吃飯,如同你我,而此山形似一個饅頭,想來施主早有定論,既然像饅頭,那此山就叫饅頭山。
而老身在此修行,若身在饅頭庵,心裡自不會再有更多煩憂,只需吃飽,身外無物,才可以潛心於天下。
更何況修行在心不在形,更不在乎於修行之地叫什麼,施主喜歡叫什麼就叫什麼,亦不會影響此地。”
王穿一聽,此時再次語窮,他想求救於玄靜,可玄靜似乎只想聽,卻不想言,這或許是道心通明的一種狀態,知而不言。
“師太,我見佛堂之內供奉的是菩薩,可為何師太卻用了道家之號,而其它弟子卻又是忘字一輩,難道說師太是佛道兼修嗎?”
王穿此時從庵主的法號開始來論,就是想找出一些破綻。
“施主說笑了,佛引自西方世界,就如同一棵樹一樣,在西方世界能生能滅,可既然來了中原大地,自該有中原大地的土壤來育,依存於中原大地之地才可生根發芽。
世上本無無根之草,亦無無源之水。
非是老身佛道兼修,而是佛道本就同源,只是名與名不同而已,就如同此庵於施主而言可有萬名,於老身而言只以形為名即可,不必過多於形相。
佛堂之中可稱之為菩薩,亦可稱之為真人,更可以為聖賢之人,儒釋道合一,自是萬法之願,世間萬物生於無生。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庵內弟子修行淺薄,自當只能以忘為主,忘怯過去,也忘記自我,最後才可達無之境。
此也只是老身的理解,若王施主有高深之論,老身也願洗耳恭聽。”
王穿一聽,臉色通紅,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所坐的地方正好曬著太陽的原故,可面對這個無生庵主,王穿那點爭的小心思卻被無情的擊敗,一種挫折感油然而生,讓他有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
求收藏,求銀票,求追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