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5 頁)
人進行有難度的對話,但只要臉帶笑容開、朗明快地向對方打聲招呼:“早上好!”人際交流的第一步即可實現。打招呼是人際交流的潤滑劑,亦是人際關係的開端,要想在生活上處理,在社會上自立,打招呼絕對重要,必須要學會。
在上小學前的川崎,去人家那兒致歉或拜訪友人時,我都順便拜訪一個:“早晨碰到我兒子的時候,麻煩各位向他打聲招呼——‘早上好’。”其時徹之尚未達到向人問好的程度。
遷家佐賀之際,他已上小學二年級,在語言方面也開始出現了單詞形式的要求語,因此我下決心趁熱打鐵,不怕麻煩,求助於四鄰。
當然,求助的物件僅限於關心徹之的人家。有些人家不勝其煩,唰地一下收好毛巾,啪地一下關上門,哪裡容得你去拜託,只好識相地致完歉便走人:今後再也不打擾府上了。
徹之不擅長語言,卻會察言觀色,透過聲調和更測準確地推測對方是否接納自己,一旦對方強烈拒絕,之後他就再也不會去那戶人家。
與當地鄰居斡旋的結果:能給予同情理解的約佔一成,頂多二成:覺得麻煩,不願協助的約佔二成;剩下的六成漠不關心。想要得到全員的理解和協助是絕對不可能的。只要一成的人能幫忙,足矣。今後我要珍惜這份仁愛之心,真心實意地與這些熱心人交往下去。為了結識這一成好心人,我在當地到處走訪。
話又說回來,原告拒絕我們的人不理解則矣,一旦理解我們,就成為鐵桿的理解者。原告漠不關心者瞭解到徹之一次次的偶發事件之後,觸動頗大,轉而成為我們的理解者。
可見,人是多麼不可思議,多麼了不起啊!我由此相信:人心是向善的。
過去、現在、將來,在徹之曲折又獨特的成長軌跡之中,貫穿著人們的關懷與援助,對此我念念不忘,心存感激。我悟到了:只有“人”才是最可敬、最可貴的依靠。
*來自四面八方的問好:小徹,早上好!
我是這樣和鄰居們商量的:現在徹之儘管能說“早上好”,但那隻不過是鸚鵡學舌,只存在於他那不知所云的外星人似的自言自語之中,他人人並不知道“早上好”是早上的問候語。能否麻煩諸位早上碰到他時,跟他打聲招呼“早上好”呢?
徹之的聽覺反應不好,剛開始喊他往往充耳不聞,頭也不回一下,但是喊他十次左右以後,我想他會有所發覺,回頭看您的。二十次、三十次之後,他可能會看著您的眼睛或嘴角,重複您的招呼。五十次至一百次以後,或許徹之能意識到:這位阿姨總是對我說“早上好”,說不定他會自發主動地打招呼說“早上好”。為了將來某一天能好好地問候大家,拜託諸位多跟他打招呼吧!
同時也關照好大家:徹之的語言能力很有限,希望大家只問候“早上好”即可。其他的諸如“去哪兒?”“天氣真好啊!”之類的問候語,容易引起他的混亂,暫時別對他說。
(大量的對他說話固然必要,但對他說適合的話更重要。)【譯者注:日語中的問候語往往與時間有關,比如“早上好、白天好、晚上好”。這方面中文比較方便,一個“你好”就可概括。】
在陌生的地方,對著陌生的人們,我厚著臉皮請求大家協助。當時我想:在所求的十位鄰居當中,能有一位答應協助就不錯了。
誰知隔了一天,當我和徹之走在街上時,碰到的許多近鄰熱心地問候:“小徹,早上好!”還有一位從五樓窗戶探出頭來向我們打招呼。真令人喜出望外,一股股暖流頓時湧上心頭。想想前些天大家還在斥責我:“你是怎麼教育你家小孩的!”在一聲聲的“早上好”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被拯救的感覺。
也許多虧了調皮的徹之,我才這麼快就被左鄰右舍接受了,這麼就融入了當地社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