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2/5 頁)
子取了小名:帶小,學名徐桂蘭。若干年後徐桂蘭知道自己身世後,於1988年和丈夫孩子返回日本,從此李淑賢便無兒無女。為了照顧年邁的姐姐,她的妹妹和妹夫便搬到了中日友好樓,三位老人相伴著度過每一個日本遺孤回國後的孤單歲月。
談到這些中國母親,很多學者認為,中國母親的胸懷包容了那麼多仇恨和屈辱。不僅飽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還要承受戰爭留給自己的痛苦,撫養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孤兒,這種胸懷和氣度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六十二章:善人之寶
第六十二章:善人之寶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筆者字面理解
道者,萬物之奧。
道是包羅永珍的萬物規律。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它是善人的法寶,也是確保改變不善人的法寶。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善言可以為世人普遍推崇,善行可以感化周圍的人們。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人的不善行為是可以透過善言和善行感化教育他們改邪歸正的,怎麼能夠對他們棄之不管呢?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立天子,拜大臣,雖有金玉駟馬,這些表面的東西都不如依道行事好。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古人之所以重視這個道為什麼呢?不就是想:自己追求的東西能夠得到,自己的過失能夠被寬恕、原諒嗎?所以這個“道”的和諧能夠為天下人廣泛推崇。
筆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闡述了“精神文明”對建立“和諧社會”的巨大作用。
老子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道是包羅永珍的萬物規律。它是善人的法寶,也是確保改變不善人的法寶。善言可以為世人普遍推崇,善行可以感化周圍的人們。所闡述的內容就是“精神文明”的範疇。請設想一下,如果全社會的人都用善言來感化周圍的人們,用善行來帶動周圍的人們,不善的行為還會有市場嗎?如果不善的行為都沒有立錐之地了,離和諧社會的距離還會遠嗎?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為我們設計好了實現和諧社會的方法。
老子說:“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給我們闡述了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這句話的外在意思是不因為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其涵義是指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功和失敗而妄自菲薄,無論何時都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 想看書來
毀瓜與護瓜
毀瓜與護瓜
魏國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個小縣去擔任縣令,這個縣正好位於魏國與楚國的交界處,這地方盛產西瓜。雖然同處一地,可是兩國村民種西瓜的方式和態度卻大不一樣。
魏國這邊的村民種瓜十分勤快,他們經常擔水澆瓜,所以西瓜長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國這邊的村民種瓜十分懶惰,又很少給西瓜澆水,所以他們的瓜長得又慢又不好。楚國這邊的縣令看到魏國的西瓜長得那麼好,便責怪自己的村民沒有把瓜種好。而楚國的那些村民卻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國的村民,嫉妒他們為什麼要把瓜種得那麼大那麼香甜。於是,楚國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