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篇結語(第1/4 頁)
滬上篇結束了,怎麼說呢?
夢裡尋見林妹妹,醒來一看劉姥姥,她還直衝我擠眉弄眼,噘嘴兒吐信子。
寫的時候,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劇情有點複雜,人物太多,筆墨照顧不周,像油浮在水面上,飄著寫的,大火一催,就容易炸鍋。
許多配角浮光掠影,臨近收尾時,心裡滿是遺憾。
但又只能到此為止,再寫下去,就難免喧賓奪主,拎不清了。
先說點故事以外的事兒。
首先,許多讀者,包括我自己,對舊時代的滬上,總是有種相當籠統卻又極其刻板的固有印象。
因為影視劇的緣故,這種印象大多集中在三四十年代,電影明星、流行歌手、摩登女郎之類的人或事。
但咱這故事發生在1921年底,所謂的黃金十年還沒開始,滬上繁榮,但還沒那麼繁榮。
不少耳熟能詳的場景,諸如百樂門、共舞臺、國際飯店、新海關大樓之類,其實都還沒建起來。
說這事兒是因為有讀者問過,徐懷民這角色既然有錢,為啥還坐黃包車,不坐汽車。
我查過資料,那時候想開汽車,光有錢可不行,那得是相當有錢才行。
買車費錢,養車更費錢,燃料得去洋行才能買到,車要壞了,簡單修一修,沒準就是一條小黃魚的價格。
小江在奉天有兩臺車,財力可見一斑。
此外,北洋時期的幣值,整體相對穩定,動則萬八千塊錢,真不算少了,擱今天,萬八千塊錢也不少啊!
話說回來,為寫這本書,沒少查資料,越查越感覺,北洋和國府完全是兩碼事兒。
非要找相似之處的話,大概就是一個得位不正,一個先天不足,都算半個病號。
其次,這篇章裡涉及了不少人物“原型”。
有人可能不太滿意,這也沒辦法,眾口難調,而且這也跟每個人的理解有關。
比如杜,我能明顯感覺到這些年來,有關他的風評變化。
前些年明顯捧到天上了,這些年又明顯踩進地裡了,咱就看看不說話,賣呆兒就行了。
王老九倒是一直都在雲端上,主要是關於他的兩句評價,流傳太廣,太經典了。
“世人都怕魔鬼,而魔鬼害怕王老九。”
“小節欠檢點,大事不糊塗,殺敵無罪,抗日有功。”
暗殺大王,這名號真橫!
所以就有很多人不滿意,覺得書裡的九爺,像個傻大粗,是不是欠妥當了。
我主要採用曾經跟他共事過的兄弟的評價:
“為了救人一難,不惜傾家蕩產,萬金一擲;聽人家幾句恭維,也可拔刀相助,不計後果。他是一個精神曠達,亂七八糟的好漢……”
私以為,有這種性格的人,大概本身就會有點“傻氣”,不該是那種慣於陰謀詭計的人。
那位就說了:搞咩啊,人家可是暗殺大王!
說到點子上了。
其實,我一直都感覺,“暗殺大王”這名頭不太符合實際,應該叫“刺殺大王”才更恰當。
九爺做活兒,大多是找個死士,趁著活動間隙動手,或者乾脆半路截殺,不說是大張旗鼓,那也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事了,再動用關係把人撈出來。
嘶!
總之,這跟我所理解的“暗殺”不太一樣。
這種方式更重膽子,而不是腦子。
再考慮到九爺的結局,我實在很難認同,他是個城府極深,機智精明的人。
至於斧頭幫到底是不是烏合之眾,各位如果感興趣,可以自行查閱,好好查查。
只不過,切記一點,斧頭幫是斧頭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