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萬事大吉了嗎?這個想法確實很“好”。可是,重視“經明行修”的張郃,能用這些小人的蠅營狗苟來玷汙自己吟哦的雅歌嗎?
雅歌將軍一臉肅穆,心中滿是殉道的悲壯,向著木門道進發。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飛蛾投火,該是一種怎樣的悲壯和悲涼呢?木門道,孔明弩箭在弦上,單等張郃的到來。
蜀漢兵力兵源不足,諸葛亮就用武器來提高戰鬥力,孔明弩便是他的發明之一。三國時代,孔明弩是尖端武器,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射擊力量大,有“十石機”之稱。一石是一百二十斤,蜀漢一斤約合現在九市兩,十石,就是約五百三十四斤,這麼大的力量,射程遠,穿透力也強。孔明弩等來了張郃,千百隻鐵矢呼嘯著,爭先恐後地飛向雅歌將軍張郃。飲了鮮血的鐵矢,在張郃的身上興奮地顫動著。
漫天箭雨,血色不起,淚亦無痕。袁希之在《漢表傳》中如是說:“亮糧盡,軍還至青封木門。郃追之,亮駐軍,削大樹皮題曰:張郃死此樹下。豫(預)令夾道以數千強弩備之。郃果自見,千駑俱發,射郃而死。”
木門道追擊戰,是否翻版的馬陵戰,待考。耐人尋味的是,在張郃戰死之後,司馬懿神奇地一改對蜀的冒進政策,奉行“斂軍依險,只守不攻”方針,即使受辱巾幗,諸將憤懣,司馬懿也從不出戰。此後四年,司馬懿一直未與諸葛亮直接交戰,直到把他耗死在五丈原。也許,如果木門道張郃僥倖逃生,這時司馬懿仍會把張郃派出去送死吧。
這是一個難以擺脫的PK大結局。張郃不死,司馬懿難安。張郃一死,魏明帝難安。
星隕木門,魏明帝在群臣面前失態,嘆曰:“蜀地未平,張郃卻死,怎麼辦呢!”司空陳群心有慼慼,無比惆悵地說:“張郃的確是良將,他是國家的依靠呀。”在場的辛毗不願意了,站出來拉著陳群的手,說:“陳公,你這是說什麼話呢!建安末年,天下不可一日無武皇帝(曹操),等到文皇帝(曹丕)受天命後,大家就都說天下不可一日沒有文皇帝,現在陛下龍興,少一個張郃又怕什麼呢?”這馬屁準確無誤地拍到了在場的每個人身上,陳群曰:“確實像你說的這樣。”魏明帝也笑了:“陳公你可真善變。”滿堂歡笑。
諸葛亮第四次伐魏,《三國志》諸傳皆為蜀軍糧盡退兵,獨《晉書》煊赫的一筆:“帝(司馬懿)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原來古人也會搞虛假“政績”!一味迷戀修築宮殿和蒐集天下美女的魏明帝被司馬懿的彙報欺騙,派人去前線勞軍,當場為司馬懿增加封邑。一個月後,司馬懿高調“凱旋”,隨行大小將領各自被封受封。
其樂融融的慶功宴會上,誰還會記得張郃的鮮血還未被木門道的山風吹乾?
接著,張郃被賜諡“壯侯”,他的小兒子也作為烈士遺屬封關內侯。不過,這一切,已經都不屬於他。雅歌,只有雅歌,才是屬於他的旋律,始終交織在三國時代群英薈萃的大合唱中。也許不夠雄壯,也許不夠高昂,如此低調而深沉地存在著,尾音卻令人扼腕地結束於弦裂之聲。
第十一章 三國第一冤鄧艾
* 要是沒有司馬懿,鄧艾到死也許只是一個指揮稻稈和荒草作戰的癔想症患者。
* 鄧艾的這一個建議,為全國的最終統一播下了種子。
* 從逆境之中一路走來的鄧艾,不懂得順境中生存也有技巧。
鄧艾悼詞
鄧艾,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人,197年出生,264年被害。鄧艾出生寒門,得司馬懿器重而被重用,司馬氏集團的鐵桿將領。鄧艾多次與姜維交手,無一敗績。263年,鄧艾偷渡陰平,下江油,戰綿竹,降成都,立下滅蜀元功。鄧艾立功後被鍾會陷害而被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