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現在是史書見鬼,尤其是《三國志》,更是連連“見鬼”:對曹休是否輔政這件事情,前後居然有出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曹休實際上並未輔政,因為他要是輔政的話,陳壽在《三國志·曹休傳》裡就記載了。
那麼,怎麼解釋《三國志·文帝紀》裡關於曹休輔政的記載呢?
晉朝人陳壽寫《三國志》不容易,因為涉及當朝的一些人或一些人的先人,所以他一邊瞧著“雷區”一邊動筆,唯恐破壞了和諧,引火燒身。今人在天涯發個帖子還被跨省追捕,要是陳壽筆端一歪,寫了不該寫的事兒,那就可能付出生命代價。所以,《三國志》的“曲筆”和“諱言”是很常見的,同一件事在不同傳記中記載也會略有出入,而這出入有時候就隱藏了另一個史實。例如《三國志》寫曹彰之死,《文帝紀》寫“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於京都”,《任城王傳》中除了相應的記載,還寫了曹操臨死前急召曹彰,另外《賈逵傳》中寫了曹彰問王璽的事情。後面這些細節,正是後人懷疑曹彰死於謀殺的根據。
陳壽為什麼單單在《三國志·文帝紀》裡記載曹休在輔政班子之列?以戰功和資歷,特別是被曹丕倚重的程度,曹休名列輔政遺詔是理所當然的。也就是說,曹丕臨死前也同樣召曹休輔政。何況,一般輔政都是宗室為主,曹丕不會傻到把和自己一同長大、關係一直很親密的曹休排除在外的地步。
那麼,為什麼在《三國志》曹真、陳群傳裡和《晉書》裡,曹休被排除了呢?我們有理由這樣理解:曹真、陳群、司馬懿三人合夥“黑”掉了曹休。陳群與司馬懿的革命友誼在魏國是很出名的。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在當時並稱四友,其實就是“四人幫”。司馬懿和陳群是很容易聯合起來的。至於曹真,看著曹休的名字從遺詔上抹掉,有兩個原因:把曹真往壞裡想,他和曹休同為曹二代核心,屬於“一山不容二虎”的競爭對手,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要壓下曹休;把他往笨裡想,他作為一員武將,在政治手腕上鬥不過三國頂尖謀士司馬懿和後曹操時代頂尖能吏陳群的合璧。
可能的陰謀———
一直處於權力核心層的曹休不會不明白這一點。曹休聽說自己不是輔政大臣時,心中肯定有種老鼠被貓戲耍的感覺。曹休抑鬱,為曹丕死時自己在揚州而抑鬱。正是因為他在揚州,才讓司馬懿釀就了陰謀的毒酒。
223年,劉備死後,西線壓力減小,於是曹丕從西線調曹真回洛陽,任命為上軍大將軍,假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不久曹丕到了宛,負責南方戰事,而東方則任命曹休徵東大將軍,假鉞,全權指揮。這裡面要說的是,曹真都督中外,這個已經有人做了詳細的說明,這裡的都督中外指“禁”中外,也就是負責全國治安,並不是全國軍務。後面我們可以看到,曹丕一直以許都(南面)和譙都(東面)為中心進行幾次徵吳,而都沒有提到曹真(改任中軍大將軍),其實他這段時間應該回到了洛陽鎮守。此後的兩年,曹丕在謀劃從水陸攻打吳國,又任命兩個雜號大將軍:撫軍大將軍司馬懿鎮守許都,鎮軍大將軍陳群率軍隨行。曾經輕薄地宣稱司馬懿是自己妻子的曹丕疏於防備,為司馬懿和陳群的合璧創造機會。徵吳又失敗了。曹丕撤回,途徑許都的時候,許都的城牆塌了,曹丕作戰不利,又趕上這個,心想真晦氣,就沒回許都,而直接去了洛陽。這件事看起來是小事,其實對後來的局勢有重要影響。這個時候再看看魏國的軍事格局:曹丕在洛陽,陳群、曹真都在洛陽;司馬懿在許都;夏侯子林在長安;而曹休在東線,合肥、居巢一代。
226年5月丙辰日,曹丕病重,急召四大將軍,要安排輔政大事。但是在“丁巳”,也就是第二天,曹丕就支撐不住,沒等來曹休,死了。這個時候曹真、陳群在身邊,司馬懿一天之內完全可以從許都趕到洛陽,可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