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第1/2 頁)
「哎呦,我光顧著高興,竟然忘了你不識字。」段吉慶放下茶碗,拿起信念道:「叩請,年禧!敬賀叔父母二位大人尊前新春年禧之節侄膝下叩安,闔院老幼新春萬安……」
段吉慶抑揚頓挫,關捕頭卻似懂非懂,忍不住打斷道:「親家,志行咬文嚼字,我聽不大懂。」
「好吧,我給你說說。」想到女兒剛才也提過這要求,段吉慶捧著信不無得意地說:「這是志行正月初一申時給你寫的賀年請安帖,是給你全家老小拜年的。」
「四娃子就是懂事,在京城還想著我。」關捕頭接過信,小心翼翼收好,想想又好奇地問:「親家,你剛才說四娃子一切安好,到底咋個好,他在信裡有沒有說。」
「說了,在這兒呢!」
段吉慶拿起另一封信,攤開指著其中一段道:「志行他們是臘月十四到京城的,下榻在京城的重慶會館。會館的管事姓費,是璧山的一個老舉人,年紀大了,打算再考一次,要是還不中就回璧山老家頤養天年。志行走前不是去顧老爺那兒求過一封書信嗎,那封書信派上了大用場,原來會館是顧老爺在京城做官時牽頭倡建的,我們重慶府的京官和費舉人見志行是顧老爺保薦的人,就讓志行接替費舉人照看會館。」
「這麼說四娃子一到京城就謀了個差事!」
「是啊,到京城第三天就做上了重慶會館的首事。」段吉慶看了看坐在邊上偷笑的琴兒,又指指桌上的另外三封沒開拆的書信,眉飛色舞地說:「志行不光從客人變成了主人,還想法兒從在京做買賣的七個同鄉商賈那兒籌到兩千兩銀子,打算等殿試放榜之後開工翻建。」
「翻建啥?」
「會館啊。」
「為啥要翻建?」關捕頭不解地問。
段吉慶端起碗喝了一小口茶,耐心解釋道:「會館是顧老爺做京官時倡建的,算算已經有了十幾年,期間又沒好好打理,年久失修快不能住人了。而且倡建時沒籌到多少銀子,規模小、房間少,俗話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志行現而今做的這個首事雖不是官卻也差不了太多,自然要好好打理,要把會館翻修擴建一番。」
想到四娃子已經籌到了兩千兩銀子,關捕頭猛然反應過來:「對對對,是應該翻建,老房子年久失修,不翻建咋行!」
段吉慶心照不宣的笑了笑,隨即臉色一正:「關老弟,會館翻建可是大事,為啥這麼說呢,因為會館是我們重慶府十四個州縣的舉人和候補候選官員進京下榻之所,也是我們重慶府十四個州縣的在京官員敘鄉誼、聯鄉情的地方,你曉得志行現而今都跟誰打交道嗎?」
「誰?」
「翰林院檢討吉老爺,戶部員外郎王老爺,刑部員外郎江老爺,禮部員外郎錢老爺!不是翰林公就是從五品的大老爺,進京會試的舉人更不用說,現而今一個個都求著他。」
關捕頭大吃一驚:「照你這麼說,四娃子真發達了!」
「才曉得。」段吉慶點點頭,得意地笑道:「從信上看,他那個缺補不補無所謂,只要做好這個會館首事,要銀子有銀子,要名聲有名聲。等把韓玉財生前借潘家的銀子還了,再多少賺點銀子回來,別說任禾那個龜兒子,就是翰林吉老爺告老還鄉也得念志行這份情。」
「為啥?」
「因為志行是會館首事,不光要照看會館,也要關照在京為官的同鄉。總之,只要去過京城、住過會館的文武官員和舉人老爺,全得念志行的好,全得領這份情!」
第一百三十五章 共襄盛舉
「這倒是,」關捕頭回頭看看欲言又止的琴兒,想想又問道:「親家,這麼說四娃子在京城已經站穩了腳跟,既然已經站穩了腳跟,既然已經有了一份生計,琴兒不就可以京城跟他團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