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第1/2 頁)
李文彬率隊起義,成為七七事變後吉東地區偽軍反正、起義的先聲。隨後,依蘭縣偽38團和警察隊譁變,勃利縣偽29團譁變,帶出大批槍械彈藥。
七七事變對偽軍,包括偽官吏,是一次重大衝擊。
前面說過,&ldo;九一八&rdo;事變後義勇軍奮起抗戰的一種重要心理支撐,就是期待關裡出兵,收復失地。而今關裡打起來了,雖然還未出兵,但是覺得這回有指望了。有的就動作起來,沒動作的也變得動搖了。
為策反三道河子偽森林警察大隊,張鎮華等人曾編了一首《偽軍反正歌》,其中一句歌詞是&ldo;拉出隊伍奔抗聯&rdo;。七七事變後,&ldo;中國人不打中國人&rdo;的一個特點,就是一些偽軍譁變後,直接投奔了抗聯。
有人也是投機,看風使舵,變來變去‐‐留待後敘。
第18章 從綏寧到下江
開闢新遊擊區
八道河子位於寧安縣東南部,距縣城60多公里,周圍重巒疊嶂,中間一塊小平原,只西北一個山口通往臥龍河和寧安,為唯一的進出孔道,可謂&ldo;一夫當關,萬夫莫開&rdo;。屯子建在小平原上,原有幾十戶人家,吉東局又從汪清縣動員過來幾十戶,幾乎都是朝鮮(族)農民。黨支部、反日會、婦女會、兒童團一應俱全,還有支50多人的農民自衛隊。生產勞動,軍事訓練,站崗放哨,擁軍支前,讀書識字,學唱革命歌曲,節日召開聯歡晚會。各種抗日武裝和外地群眾來到這裡,眼前無不豁然一亮:這年頭,這世界,還有這樣一方天地呀。
1934年9月初,千餘日偽軍進攻八道河子根據地。農民自衛隊隊長姜信泰,將隊伍埋伏在東西兩面山上,卡住山口。敵人進來了,被兩側火力一陣夾擊,丟下幾具屍體退出山口,隨即又發起攻擊。這回是攻擊山口兩側制高點,先是炮擊。爆炸聲在山谷間轟鳴,自衛隊官兵趴在岩石、樹後,居高臨下,向爬上來的敵人射擊。
八道河子保衛戰註定是悲壯的。別說地方農民武裝,就是正兒八經的抗聯主力,也是要盡力避免這種拉開架勢的陣地防禦戰。他們勇敢、頑強、奮不顧身,以一當十,因為他們是在保衛家鄉,保護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兒女。隊長姜信泰後來是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有勇有謀。倘是冷兵器時代,這一切再加上有利的地勢,勝利也不是不可能的。可現在,這種抗擊是根本就不可能持久的,更不用說打著打著子彈就沒有了。
屯子在火海中化作灰燼和殘垣斷壁,沒來得及逃走和捨不得離開家園的40多人被殺害,有些孩子是被敵人扔到火裡活活燒死的。
埋葬了親人的屍骨,在一片焦土上再搭起馬架子,挖了地窨子。正是秋收季節,他們把收穫的糧食藏在山裡,把行動不便的老人、婦女、孩子和體弱者送走,投親靠友。他們知道這裡還會經歷血與火,理應三十六計走為上,卻未走,也未改變戰術,仍是死頂硬抗。10月中旬,紅地盤八道河子被抹掉了,自衛隊也受到嚴重損失。
第五軍在編成之後,便感覺到部隊的太集中了。應該在遊擊活動上有計劃的把全軍的兵力分佈一下,並根據一、二年來活動的經驗,哪個部隊向新的區活動,則得到開展和避免損失。哪個部隊死守一域,則受到困難和損失。因此那時吉東特委向五軍堅決的提議,要把軍隊的主力離開寧安,向新的區域發展,這一意見得到五軍同志的同意。
上述文字,摘自1936年6月22日《中共吉東特委關於抗聯第五軍問題的報告》,於是就有了這年春天的兵分三路,一路留守寧安,兩路向東西兩翼出擊。
寧安地區大規模歸屯並戶,是從1935年8月開始的。在活動空間受到擠壓的同時,日寇&ldo;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