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1/5 頁)
潼關此時雖有三萬守軍,可是主將已失,倉促間無人能擔當起提調兵馬之責,城頭防守破綻百出,終在次日為冀州軍攀上城樓,大開城門!
潼關失守。
第四卷 冀州風雲 之 較量 第二十二章 揚威海外(11)
就在蘇定方率軍躍馬潼關的時候,李世民發出的加急文書已經借道南詔(今雲南地區),再經驃國送到了天竺戒日王手上。十名大唐信使一路歷經險山惡水,最終到得天竺時只剩下了三人。不過,此路雖然兇險,但去到天竺曲女城卻是比走絲綢之路要近的多。大唐以失去七名信使的代價,換來的就是一個月的寶貴時間!
戒日王從唐王文書中得知大唐已與冀州開戰,當下便急報大食國君穆罕默德,與其定下了十天後聯軍進攻馬來半島的計劃。
※※※※※※※※※※※※※
按照趙王李元霸的想法,馬來半島之戰不可避免。但是,此仗要打,卻一定要極力減少成本,尤其是生命成本……冀州遠洋軍海外萬里遠離本土,不論是兵員、還是物資補給都很困難,因此在作戰時必須要儘量降低成本。
所以,與別人在戰爭之前分攤戰爭經費、在戰爭中分擔生命成本也就成了此戰的必須。對此,李元霸心中有一個非常合適的合作伙伴————東羅馬帝國,其時大食人也會將之稱做拜占庭。
東羅馬帝國與大食國矛盾頗深。大食國在未立國之前,生活在其疆域上的帕提亞人就利用地理和武力優勢,截斷了中土大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商務聯絡,並利用其中間商的身份在其中獲取暴利。對此,羅馬人十分不滿,甚至為此與帕提亞人進行過幾次小型戰役。現在帕提亞政權已不復存在,但在其故地新興的大食國要爭奪馬來半島,再次擔當這中間商的角色。想來,羅馬人是不會讓大食人輕易得逞吧?
於是,早在大食國襲擊冀州遠洋軍之後,李元霸就派出了使者與東羅馬國君接觸,並將欲與之結盟對抗大食、天竺的意思轉達,東羅馬國君立即答應了結盟。其後又經過多次往來協商,雙方從各自的實際能力出發,決定將作戰範圍儘量縮小,而且作戰目標也定為狂妄的大食國,把那相對溫和、狡猾的天竺國作為威懾的物件。最終在半個月前,雙方約定由東羅馬軍隊在與大食國接壤的邊境地帶製造事端,發起戰爭。而冀州遠洋軍將會兵分三路,一路進駐羯荼國,防止大食、天竺再次借道陸真臘、驃國,自陸路進攻馬來半島;另有兩路艦隊經印度洋西進,一路艦隊攻佔天竺南部的錫蘭島,藉以警告戒日王;一路艦隊繼續西進,經阿拉伯海直取阿拉伯半島,協助羅馬進攻阿拉伯半島上的大食國。
於是,在天竺與大食約定進攻馬來半島的同時,冀州遠洋軍也與東羅馬帝國定下了作戰計劃。並且,在雙方互不知曉的情況下,其各自發兵的時間相差竟然不到一天!
……
蘇定方的十萬大軍透過潼關進逼大唐京師長安。
為了配合蘇定方的攻勢,北路有冀北尉遲恭大軍兵分兩路:一路自雁門南下,進襲太原;一路由尉遲恭親領軍六萬,自定襄渡黃河,進入大唐關內道。
南路有江南杜伏威大軍從水路,自江夏經漢水北上,過襄陽,直逼漢川。杜伏威大軍欲抄長安西路,截斷李世民西退隴右道之路,進而與蘇定方大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大唐皇帝李世民平生打過不少以弱勝強的戰役。在以往,不管敵人多麼強大,他總是有信心將之擊潰,但是這一次李世民沒了信心。
大唐境總有六道,如今黔中、劍南、嶺南三道內亂,而關內道、山南西道也處在了冀州軍的威逼之下,當前唯一還算穩定的就只有地處西域的隴右道。
大廈將傾!
大唐的官員們人心惶惶,有不少人認為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