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慌了(第1/2 頁)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豪紛紛起兵抗秦,劉邦48歲起兵,56歲便成為了漢朝開國皇帝,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劉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後來定都在長安,他的臣相就在長安為他營造宮殿,劉邦從戰場回來,到長安一看,發現蕭何營造的宮殿宏偉壯觀,華麗無比。非常生氣。就對蕭何說“天下未定,民不聊生,烽火連天,你為什麼給我造這麼華麗的宮殿?”蕭何說“天下都屬於殿下,如果您的宮殿不夠宏偉就不足以表示他的權威。”劉邦說原來如此。
在劉邦建國稱帝后,封賞功臣侯者的位次有大約一百四十三位,實際封侯數量更多。曹參、周勃、灌嬰、夏侯嬰、張良、陳平,甚至雍齒、項佗等,有一次他和手下的寵臣一起座談,劉邦請大家說實話,真話。問“為什麼我和項羽一起爭奪天下,最後得到天下的是朕?你們儘管說,不要隱瞞朕。”這時就有兩個大臣王陵和高起出列說話,“當年我們和陛下沛縣起兵時,陛下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但是陛下每打下一個地方就分給那些功臣,得到什麼好處,也分給我們,所以我們都樂意擁護您!您就得到了天下。項羽這人每攻下一處就屠城,進入咸陽後又殺了子嬰,燒燬咸陽宮,把秦皇宮裡的金銀珠寶大批美女都運回了彭城,這就是沐猴而冠,眼光短淺,我們又怎麼願意和這樣一個無量之人待在一起?項羽分封諸侯,跟他關係好的就多分,不好的就少分或者不分,我們怎麼願意跟著這種賞罰不分的人共事了?”
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朕不如子房,鎮守國土,撫慰百姓,給予饋賞,不絕糧道,國中徵兵,朕不如蕭何,驅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朕不如韓信。可是這三個人傑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得取天下,項羽呢?像范增那樣出類拔萃的人才他都不能充分利用,所以他丟掉了天下!”
眾臣高呼陛下英明!後又有大臣補充道“陛下有德一曰知人善用,二曰不拘一格,三曰招降納叛,四曰不計前嫌,五曰坦誠相待,六曰用人不疑,七曰有功必賞。我們這些大臣很多都是狗屠,車伕,布販,強盜,韓信不過是項羽手下一逃兵,但是陛下卻讓他做了大將軍,我們本來都不服氣,但是韓信以自己的實力證明了陛下慧眼如炬。再說雍齒這人非常可惡,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陛下,但是陛下不計前嫌封他為侯。紀信為陛下而死,陛下百忙之中還去祭祀他,並對他的後人多加照顧,我們這些臣子看的清清楚楚,心裡也是想著如果有一天戰死沙場,陛下定能厚待我們的子孫。再如陳平也是棄項羽投奔陛下,當時他的壞話很多,陛下心寬似海,那麼多金銀就給陳平隨意使用!
而項羽此人就和陛下是雲泥之別,他雖然是貴族出身,打仗很強,也很勇敢,但是項羽此人目光短淺,又不識人才,氣量狹窄,脾氣暴躁,為人小氣,還喜歡兒女情長。范增這等忠良他都容不下,又怎配和陛下爭天下,他只有一身匹夫之勇。如果這等人坐了天下,天下早晚只會更亂!”
接著劉邦又和眾臣論誰的功勞最大。群臣曰“平陽侯曹參跟隨陛下南征北戰,身受70餘處戰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劉邦心裡認為蕭何應該排在第一位。這時,關內侯鄂君說道“在楚漢戰爭中,陛下有好幾次都是全軍潰敗,隻身逃脫,全靠蕭何從關中派出軍隊來補充。有時,就是沒有陛下的命令,蕭何一次也派遣幾萬人,正好補充了陛下的急需。不僅是士兵,就是軍糧也全靠蕭何轉漕關中,才保證了供應。這些都是創立漢家天下流傳後世的大功勞,怎麼能把像曹參等人只是一時的戰功列在萬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見,蕭何應排第一,曹參第二。”鄂君的這番議論,正中劉邦下懷,於是順水推舟,把蕭何排為第一,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並封了蕭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加封蕭何二千戶。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