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第1/2 頁)
秦穆公稱霸西戎後,秦國實力漸漸衰弱;秦穆公後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間繼父祖之餘烈,向晉挑戰,與楚靠攏,欲與楚形成對晉國的夾攻之勢,然秦屢攻晉國後方,卻難得一勝;秦共公薨立秦桓公,桓公不恤國政,人民怨聲載道,並被晉厲公率四軍八卿攻入秦國,大敗秦軍於麻隧,諸侯之師揚威於關中;桓公死後秦景公即位,繼續奉行聯楚攻晉的方針,然晉悼公復霸中原,諸侯歸心,秦國終無力再與晉國周旋;景公之後秦哀公在位,期間派兵去救楚國並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撤兵回國,楚昭王得以復國。
三家分晉後,魏文侯以李悝為相,變法圖強,魏氏迅速強盛;又拜吳起為將,侵吞秦河西之地,窺視關中;哀公死後秦惠公、秦悼公屢屢攻魏,意欲奪回西河之地,皆被吳起所敗,吳起乘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秦不能敵,秦惠公起兵50萬與魏軍決一死戰,吳起在陰晉一戰中,以五萬之卒大敗秦軍,秦國此戰大敗虧輸,再也無力抵抗三晉的攻勢;秦悼公死後秦厲共公繼位,到秦出公在位共歷經七代,這段時間內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秦出公即位,時方二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左庶長菌改發動政變,殺秦出公之子及其母,迎秦靈公之子師隰回國即位,是為秦獻公;秦獻公壽終正寢,其子渠梁立,是為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當時秦國地廣人稀,三晉人多地少,民眾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議秦孝公對外來移民採取優惠政策,將三晉民眾招來秦國,以便開墾荒地。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來秦之時就攜帶著李悝所撰的法經,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商鞅入秦後以帝王之道遊說孝公,孝公皆沒有接受,最後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方顯喜色,商鞅說秦孝公意在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
為了深化變法,商鞅提議把都城雍城遷至咸陽,遠離過去的權利中心,減少阻力,得到了秦孝公支援。商鞅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隨著變法富國強兵,秦軍更是屢敗之前的霸主魏國,孝公在位十九年,周天子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孝公之後,太子駟立,為秦惠文王,也是這個時期秦國開始稱王,嬴駟為了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拿商鞅當替罪羊,車裂了商鞅,商鞅死後,變法卻未亡;秦惠文王繼續奉行商鞅變法以來的國策,對外發展,滅巴、蜀、苴三國,秦軍繼續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再大敗義渠國,秦惠文王賞識張儀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嬴惠文王后武王立,武王設定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
武王后秦昭王立,趙武靈王趁秦亂而謀之,乃擁立質燕之羋八子長子公子稷為王,是為秦昭王;昭王幼,羋八子為太后,王舅穰侯秉政。昭王以范雎遠交近攻為國策,這也是秦國戰神白起大顯身手之時,伊闕之戰斬韓魏24萬聯軍,擄魏韓聯軍統帥魏國大將犀武。鄢之戰,白起統帥的秦軍攻佔了當時政治核心在南陽和丹陽一帶的楚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