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保衛閬中(上)(第1/2 頁)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後,在江西“就糧”的侍王李世賢成為太平天國革命的重要領袖,率軍挺進福建。10月11日,李世賢部攻克武平,斬殺了清總兵賀國楨;16日,攻佔漳州府等地,擊斃了漳州鎮總兵錄魁、徐曉峰等。此後李世賢在漳州府城設定總部,並在龍巖和漳州下屬各縣建立了政權,展開了一系列舉措:主張保護農商、恢復生產以安民;計劃攻下泉州、福州,爭取佔領海口,購買先進的西方武器對軍隊進行裝備,以協助賴文光奪取山東並建立根據地,形成南北戰場,促進太平天國革命新發展。在此期間大量福建人民參加太平軍,部分李秀成隊伍、一些外籍軍人都投歸至李世賢麾下;李世賢還親自寫信聯絡英、美、法各國公使進行外交活動,向其表達太平天國“掃除胡虜、廓清中夏、恭行天罰”的主張,希望得到各國的支援,但都受到了清政府的阻止,只有英國駐廈門領事柏威林親自前往漳州與李世賢會晤商討合作的可能性。李世賢領導的太平軍在東南地區重新集結,開創了有利的革命形勢,但也遭到了清政府的警惕與鎮壓。1864年11月30日,李世賢率2500餘人攻佔了清軍佈防鬆懈的萬松關側的山頭;李世賢又於半夜率軍發起偷襲,擊斃了清軍主帥林文察,並殲滅此處清軍;位於小山頭上的太平軍對江面的清軍水師展開炮擊,對清軍造成了有力的打擊,清軍水師總兵曾玉明被迫率師船撤離戰場。萬松關戰役的勝利使當時作為太平天國左軍主將、長江以南太平軍最高統帥的李世賢也名聲大噪。在天京失陷之後。汪海洋和太平軍在河南新泉與清軍對戰,此戰損失慘重,丟了一半的兵。汪海洋只好率兵攻入湖南、廣東等地,發展較為順利,兵力有10萬以上。天京陷落之後,人心各異,於是賴文光只好和張宗禹的捻軍整合。最終這支擁眾10萬的新隊伍,易步為騎,依然是太平天國的年號,對外號稱復國,與清軍在山東、安徽等地作戰。各路清軍均視這幾支太平軍為主力,大力進剿。
在攻陷天京後,曾國藩和曾國荃這對兄弟卻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魏宣武讓各處天道教散佈曾氏兄弟要起兵北上向清廷討賞的謠言,清廷也覺得,如果湘軍乘勢北上,那麼結果可能比太平天國更為可怕。於是,清廷開始著手防備曾國藩,並開始分化瓦解湘軍的勢力。對此,曾國藩馬上奏請停解部分厘金向清廷示弱,同時於1864年(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曾國藩奏請裁撤湘軍二萬五千人,只留一萬人留守江寧,剩下的一萬五千人進入皖南、皖北當做機動部隊。曾國荃在攻陷天京後,因急功近利,一時成為眾矢之的,同時清政府對他也最不放心,欲讓他速離軍營又不令他赴任浙江巡撫。曾國藩無奈之下,只能以病情為由,陳請曾國荃開浙江巡撫缺,回鄉調理,以避開輿論的鋒芒,解除清廷的這塊心病。1864年(同治三年)九月五日,朝廷即獲批准,並賞給曾國荃人參六兩,以示關懷。十月四日,曾國荃帶著滿腹委屈和怨憤返回湖南。由於怨氣未消,終致大病一場。
1864年7月15日,魏宣武向清廷請降,以轉移清廷注意力。清廷見魏宣武一直呆在陝西、河南不出一兵一卒,認為魏宣武始終對清廷有歸附之心,於是答應魏宣武任陝甘總督,帶二萬兵平定西北,河南交歸清廷,多餘兵馬就地解散。經過兩月談判,魏宣武寸土不讓,還要清廷把安徽交其管轄。清廷終於知道被魏宣武戲耍了,慈禧震怒,但曾家湘軍大部已解散,又不願向曾氏兄弟低頭,於是詔令駱秉章督四川、陝西、河南三省軍務,全力進攻陝西,以安徽巡撫唐訓方督一萬五千湘軍及壽春鎮總兵黃鳴擇部三千人、南陽鎮總兵宋慶部毅軍三千人、開歸鎮總兵陳國瑞三千人進攻安徽潁州府,牽制河南太平軍。
駱秉章接令不敢怠慢,以本部督標五千人,四川提督佔泰提標一萬二千人,剛平南坪毆利的四川建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