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據史載,天寶八年(749)玄宗命哥舒翰率兵六萬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吐蕃只以數百人守之,唐士卒死者數萬。天寶十年,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大敗於瀘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杜甫晚年作詩追憶往事,曾說:「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將收西域,長戟破林胡,百萬攻一城,獻捷不雲輸。組練去如泥,尺土負百夫。」(《遣懷》)為了迎合玄宗的心意,哥舒翰、楊國忠等人,報喜不報憂,獻捷而掩敗,驅使百萬之眾,攻打一城,以數萬人的生命,換取彈丸土地。只因「武皇開邊意未已」,致使「邊庭流血成海水」。在「非戰」還是「尚武」這個問題上,還有一個更為尖銳、實際的問題:君王個人的慾念、虛榮,和廣大百姓的生命、利益,究竟哪個更重要?億萬生靈,難道只是君王的工具,還有沒有其獨立的人格?以數萬生命,攻取一個城堡,是否值得?除了讓君王一時高興,於國何利?於民何利?「蒼蒼烝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李華《弔古戰場文》)只要同意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這句話,必然也會同意他另外兩句話:「有人曰『我善為陳(陣),我善為戰』,大罪也。」(《孟子?盡心下》)「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孟子?告子下》)
天寶年間,正是唐代邊塞詩最興盛的時期,其代表作家高適,當杜甫作《兵車行》之時,正在哥舒翰的幕府任書記,杜甫曾贈高適詩,裡面頗含諷勸之意:「崆峒小麥熟,且願休王師。請公問諸將,焉用窮荒為?」(《送高三十五書記》)在高適、岑參等人的邊塞詩中,雖然也寫了征戍之苦,但往往只限於相思離別、環境險惡上面,缺乏像杜甫那樣的勇氣和識見,那種批判現實的精神,因此也就不能將戰爭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其作品也就缺乏杜詩那樣的深度和力度。
最後該提一下的是:當安史之亂爆發後,儘管當時百姓的困苦比天寶年間更甚,但杜甫還是堅決主張平息叛亂。可見杜甫「非戰」,只是反對對外侵略戰爭,反對統治階層內部的殘殺,並非對戰爭一概持否定的態度。
曲江春遊
曲江春遊
眾所周知,開元年間是唐王朝的極盛時期。與此同時,玄宗的驕侈之心開始惡性膨脹,不願再問政事,唯以聲色自娛。開元二十四年(736),玄宗寵愛的武惠妃去世,儘管後宮有數千美人,竟沒有一個合他的心意,為此一直怏怏不樂。有人向玄宗推薦壽王(玄宗第十八子,武惠妃生)妃楊玉環。開元二十八年,玄宗在華清宮召見楊玉環,度為女道士。天寶四年(745),為壽王另聘王妃,同時冊封楊玉環為貴妃。楊妃姿質豐艷,光彩動人,擅長歌舞,通曉音律,而且智算過人,善於迎合旨趣。玄宗得到楊妃後,喜出望外,情歡意合,恩寵備至。所謂「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白居易《長恨歌》)。楊氏權傾天下,富埒皇室,自開元以來,富貴榮華,未有能及之者,以致當時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卻是門楣。」
天寶十二年(753)春,杜甫目睹楊氏姊妹在上巳節(古代民俗在農曆三月三日,到水邊嬉遊採蘭,以驅除不祥,稱為修禊)去曲江遊春宴飲的景狀,寫了《麗人行》。清人蔣弱六有幾句話,對這首詩作了極其形象和簡潔的概括:「美人相,富貴相,妖淫相,後乃顯出羅剎相,真可笑可畏。」(楊倫《杜詩鏡銓》引)
題為「麗人」,當然離不開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