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5 頁)
然而漢朝與西域的使節往來日漸頻繁。從漢朝前往西域的使節最多的時候達到一年十幾批,少的時候也是一年五六批。在這樣的形勢之下,被隱藏在貳師城的汗血馬很難有不暴露的一天。漢朝使節終於覺察到這個秘密,使節團的隨員回到長安後立刻向漢武帝報告了這件事。
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
在此之前,從西域帶回的“名不虛傳的名馬”汗血馬就已令漢武帝驚喜不已,不惜把烏孫馬降格而讓位給汗血馬。當漢武帝得知還有更優良的汗血馬,怎麼可能置之不理?
漢武帝迫不及待地向大宛派出了使節團。
《史記》中寫道:
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
這裡的“金馬”並非銅馬,而是用黃金鑄造的馬。雖說另外還準備了千金,但用金馬作為代價交換貳師城良馬是遠遠不夠的。關於金馬的大小,《史記》裡沒有記載。漢武帝是不喜節儉之人,想必金馬的尺寸也不小,至少不會是小得可以置於掌上的。即便如此,大宛仍然拒絕交出貳師城的汗血馬。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 西域的汗血馬(5)
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
《史記》這樣描述漢朝使節遭到拒絕時的惱怒之態。“妄言”即辱罵,“椎”即用鐵錘敲碎之意。史書的明確記載讓我們瞭解到,在當時被派遣到遙遠異國的使節當中,竟有如此蠻橫之人。
漢使惱羞成怒,把金馬砸得粉碎。他大概是想,區區小國竟敢不識抬舉!而大宛一方明知漢朝強大,卻也明白,山高路遠,漢朝又能把大宛怎麼樣呢?
使節團從長安出發,半數成員死於半道。這在大宛人盡皆知。人人都以為,漢朝人不是沙漠民族,肯定無法組建能夠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遠征軍。但是,漢武帝卻斷然派出了征討大宛的遠征軍。
遠征軍的首領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寵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擅長音樂,卻非軍人。漢武帝任命他,不過是為了讓李夫人的家族乘此機會建功立業。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實在算不上一樁明智之舉,但早在李廣利之前,漢武帝已在軍隊重用寵姬的親屬。名將衛青、霍去病即是大獲成功的例子。然而好運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降臨,李廣利熟知音樂,卻對兵法一無所知。征討大宛之戰以失敗告終。
恰逢此時,漢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喪失了兩萬餘兵力。群臣謀士中很多人都認為應當中止對大宛的征討,以集中兵力對付強敵匈奴,可是漢武帝不為所動。
“事到如今,若是停止征討大宛,將會永遠也得不到汗血馬。”
漢武帝對汗血馬的執著遠遠超乎眾人的想象。
對大宛的第二次遠征配備了六萬人的軍隊(不含雜役),馬三萬餘匹,牛十萬頭,還有驢、騾、駱駝各一萬頭。可謂規模宏大。
良馬供給的來源如果斷絕,必然危及國家安全。明白這一點,方可理解漢武帝固執己見的深意。第二次遠征終於發揮強大力量降服了大宛。李廣利因攻打貳師城有功而被封為“貳師將軍”,貳師城最優良的汗血馬旋即被送抵長安。
關於貳師城的位置,眾說紛紜。筆者並非這方面的專家,也許還是少說為妙。貳師城的大致位置應該是在費爾干納某地。眾說不一是因為在中亞有很多地方都叫“尼薩”,而且這些地方又都是著名的名馬產地。名馬與尼薩這個地名必定有著某種關聯。
第二次征討大宛獲得勝利,漢武帝如願以償,將寵姬的哥哥李廣利封為海西侯。可是在當時從敦煌大本營出發的六萬兵士當中,活著回到玉門關的不過一萬餘人。其實遠征軍糧草充足,戰死者也不多。《史記》中這樣寫道:
將吏貪,多不愛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