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出蜀東去改北返(第2/3 頁)
江南的念頭,轉而向北。這杜元心中是一百個不情願。
“杜兄,自永文二年,三年一次的春圍今歲因太后薨了改到了三月之後,天下讀書種子屆時會齊聚長安,咱們怎麼能錯過如此結交良友的時機”
李易在馬上勸著杜元,隨即也就一路同行,可這杜元不知為何對李易是敬佩有加,一同出蜀路上簡直就是他李易的奴僕那般殷勤。讓這家中讓父母嘆氣,讓鄉人扼腕的李家公子是打心底的有些歡愉。
“李兄可是要應舉?明春之京城舉,乃是陛下為我大寧新募天下英傑之舉,可此番應舉之人,大多為天下富貴人家,除去幾家國公在北面封地計程車子,還有首輔極力推崇入朝的江南,江北,淮南,淮北四道士子,南北相爭,乃是亂局,我們何必摻和其中?”
原就是天子腳下生民的杜元,看這頗有“風起於青萍之末,卻攬萬頃驚濤”的朝局比自以為比這李易要通透些。
北地勳貴將門愈發感到在朝廷禁出兵於外,而與民休息之後,在廟堂有些失勢,此番永文年間的第二場長安春圍是鉚足勁給各自封地士子贈書贈銀。
就盼著來次釜底抽薪,南邊逐漸勢大的清流黨狠狠的來上一記重錘。
看著這臉色一臉不情願的杜元,李易又只好改口道:
“杜兄,這朝局如何,與我們結交良友有何干系?實話告訴你吧,我李某雖想行俠仗義,用手中劍平盡眼見不平事,可也願忠君事主,衛國安民,做個文臣拜相,做個武將封侯,我都打聽好了,陛下詔四衛親王入京,咱們不入科舉,要想飛黃騰達,只能入各殿下幕府,何況咱們北返還與楚王殿下同路,若運氣好些,或許還能碰上”
“四王入京?”杜元在李易身側問來,如此朝廷大事,他李易身處江湖卻有人願告知於他,連楚王殿下北返之路都清楚。果然是應了那句
“我李易,定當友五湖豪傑,朋四海名士,客天下人家”的狂言。
“對,四衛親王乃是陛下親子,年前入京,要的就是壓壓這股文武相爭的氣焰,有些事,兒子比臣子用起來自然是要順手些”
李易雖剛剛出蜀,但前日拜見了舅父渝州刺史陳慜,後者可是要他改道赴京,再請朝中同僚助他一臂之力,送去哪家王府做個王臣。
自然也把那些旁人看不清,猜不透的事也一併說與了他。
“若天下人都以陛下上念子心切,才撇下其他幾位王爺,年前詔四衛擁軍親王入京,才真是錯看了咱們大寧的陛下,陛下可是賜死了魯王,幽禁了楚王,滅了那有擁立新君的第一功臣周德九族”
陳慜的話,言猶在耳,李易的腦子裡卻想不出要怎樣一個天下萬民皆稱其乃賢明,聖仁之君的陛下,拿著那刀殺了自己弟弟,幽禁了天下贊其勇的楚王,滅了廣武、永文兩朝從龍之臣的周家九族。
如今,還要拿自己兒子做刀,去對付北地武將勳貴,去對付南地文臣清流。
杜元也不再有何爭執,只是騎著這瘦馬跟在李易身後,緩緩北行。
聽聽這位想要負劍行俠義之事,卻至今未有出劍的俠士聊聊江湖,那個離長安很遠,離天下很近的江湖。
聽聽這個想要做效仿前朝謫仙人寫出名動天下之句卻至今未有提筆的詩人講講歷代詩賦的得失。那些離大寧百年,卻離自己很近的詩賦。
聽聽這個想著封王拜相,卻不願科舉,只想著如何走一條終南捷徑的狂人如何實踐他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杜元發覺,自己不知何時,突然對這李易有一種狂熱的崇拜,喜歡看他慷慨激昂的痛批趙家詩詞不過從金玉里撿了堆糟粕亂湊一通。
喜歡看他醉酒之後胡言亂語妄議國事“新政雖好,可那王太嶽,對得起天下萬民,對得起大寧,卻獨獨對不起陛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