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丨忠義餘烈(第2/3 頁)
話畢,皇帝伸手往案上縑帛一點;“你且看這個。”
王斌抬眼看去,縑帛上密密麻麻排列著清麗俊秀的八分楷法,所謂八分楷法,是隸書不斷發展演變後所形成的一種書寫方式,也是後世楷書的雛形。
而皇帝所寫的字,與當下盛行的漢隸不同,橫直折勾,細長肥瘦,說不出的飄逸瀟灑。王斌雖不懂書法,此時也深覺黃門侍郎張昶和鍾繇二人見了皇帝的字後是由衷的讚佩,而不是什麼阿諛奉承。
素聞孝靈皇帝善書法,好辭賦,皇帝身為靈帝子,在書法造詣上可謂得其父真傳。只是這治國的本事可別像靈帝那樣不堪才好,王斌這樣想著,縑帛上的內容出現在眼前。
“三明。”
王斌眉頭緊皺,初是不明所以,突然,腦中像是靈光突現,立即明白了皇帝反覆練寫的‘三明’是什麼緣故了。
三明者,涼州三明也。
涼州三明是桓、靈二帝時期朝廷的大將,戰功赫赫。其中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段熲字紀明,三人的表字都有個‘明’字,又都是涼州人出身,同時都在平息羌『亂』的戰爭中為國家立下功勳,故而在當時被稱為‘涼州三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三人都是一代名將,然而時不利兮,對陣羌『亂』,未竟全功,不禁令人扼腕。”皇帝將手收回寬袖中,復又躺回先前愜意的姿勢,皇帝面南而坐,南邊正對著浩瀚的滄池,波瀾萬千,在夕陽的映照下金光粼粼。前殿在龍首山上,皇帝居高臨下,還未體會這座古都的繁華,便先感受到長安的壯麗。
皇帝沉浸在滄池熔金般的美景裡,出神的說道:“皇甫嵩是皇甫規的侄子,張昶、張猛是張奐的後人,他們迫於時勢,不敢相投。我本欲從三明後人中擇選良將為我所用,如今看來,卻只有段熲其族未有動靜了。”
王斌順勢想起一人,拱手答道:“太師去年退守長安,沿途散兵數萬佈防,中郎將段煨在其麾下,受詔命屯駐弘農華陰。段煨字忠明,是太尉段熲的族弟,君上若能感之以忠義,弘農萬餘部眾,皆將奉國家之命。”
不料皇帝搖頭反對道:“我無權無勢,張猛一介白衣都不得跟從,何況擁兵之將?如若誅董事成,王允避讓,我以勢迫之,當有可為。現在董卓勢大,司徒他們準備的謀算迫在眉睫,牽一髮而動全身,還是暫且不要想這事了。”
“唯。”雖然不願,王斌也不得不承認皇帝說的在理。忽然,他又想起一人,精神又再度振奮起來:“老臣在歸來途中得遇一人,既是忠臣之後,又有才幹,君上不妨用之。”
“國家可曾還記得議郎蓋勳?”王斌賣了關子,有心提示道;“此人曾任漢陽郡長史,後為討虜校尉,在涼州征討叛軍,頗有威名。”
皇帝在記憶中搜羅了半天無果,搖頭道:“許是當年幼小,未曾聞過此人大名。”說完,皇帝把身子往前傾,認真了少許;“此人還有什麼著稱的事蹟嗎?”
蓋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孝靈皇帝建西園軍,將其徵召入朝,因為他在應答時耿直剛正,敢言時弊,被靈帝稱讚‘恨見君晚’。後來受到宦官嫉恨,進讒言將其外放為京兆尹,當時長安只有五千虎牙營官兵,為了對抗涼州叛軍,蓋勳便徵募士兵湊齊一萬人,其中徵辟了扶風士孫瑞、京兆杜楷、弘農楊儒、長陵第五儁等五人為都尉,各領兵兩千。
董卓入洛陽擅專廢帝,人皆畏其勢,唯獨蓋勳寫信責罵董卓,讓董卓非常忌恨。考慮到左將軍皇甫嵩在右扶風統領雍營及各郡兵馬共三萬人防備涼州叛軍,加上京兆尹蓋勳手下的虎牙營一萬士卒,這四萬精兵實在是董卓心腹大患。更何況此時袁紹已逃出雒陽,正在集結關東各州郡軍隊,董卓擔心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