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見仗(上)(第1/2 頁)
瑤人儘管成為兩廣穩定之患,但一直非朝廷腹心之疾,原因在於其組織力較為鬆散。身處大山之中,寨子千數,寨子內還有“巴引”、“油鍋”等自發的互助組織,“目老”“頭目公”、乃至“天長公”等頭領,都是寨子內各房老人透過民主選舉產生——嗯,組織能力低就不足為奇。
依據瑤族的先人傳說,是東方“九黎”一支。秦漢時瑤族居湖南大部,被稱“武陵蠻”;南北朝時大部瑤人居衡陽和零陵,被稱“莫傜蠻”,到了元代,瑤人大部進入了兩廣腹地;明中後期,遷入了兩廣山區和雲南部分地區——這種遷徙的本質是瑤人生產力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發展,被漢民擠壓生存空間所致。
瑤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對統治者的反抗,是廣西大藤峽瑤民大起義,從洪武四年開始,一百多年此起彼伏,烽火綿延各地——其中景泰年間侯大苟為首領時規模最大,起義軍人數超過二十萬,到天順年間已經蔓延到高州、廉州、雷州境內,並威脅到了廣州,震動明廷上下。
成化權閹汪直和孝宗生母孝穆紀皇后都是大藤峽人,作為俘虜進的宮。因此孝宗和武宗兩代明皇帝,身上都流著部分瑤族的血液。
萬曆五年年初廣東的大規模瑤人起義,其實是帝國西南地區瑤族、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結果。因為明廷對西南夷一直採取高壓加鎮壓的統治模式,這種起義從明初開始,幾乎沒有間斷,只不過時大時小而已。
僅從朱翊鈞穿越前的六年開始計算:隆慶初年,古田壯族大起義、其後緊跟府江瑤民大起義;萬曆元年,又有懷遠侗族、壯族聯合的大起義;萬曆三年,羅旁山的瑤民已經殺官造反——此次,是大藤峽起義之後最大的一次。
......
萬曆五年五月二十,也就是凌雲翼和劉顯帶著新軍往信宜進發的那天,羅旁戰事已經開打。
廣東總兵張元勲指揮羅旁哨、瀧水哨、岑溪哨等六哨;廣西總兵李錫指揮德慶、南鄉等其餘四哨兵馬,十萬大軍向羅旁中心分十路征剿。
另外,為了防止瑤人北渡,凌雲翼在德慶沿江一線三萬五千大軍設防,又在廣西置二萬重兵,防止瑤人西奔。
在原時空,羅旁戰事是萬曆五年正月正式開打的,歷時四個月結束,恰好避過了雨季,是凌雲翼主動選擇出征;而在本時空,因瑤人先打了高要,殺官並搶掠縣庫——凌雲翼能夠在五月份開始報復回去已經是效率極高了。
面對兩廣總督只講政治而不講軍事科學的行為,陳璘和兩位總兵都曾苦口婆心予以勸諫。五月進兵,除非能打出“雕剿”——即在摸清情報的情況下,大軍倏然而進、倏然而出,如雕之搏兔。否則,一旦山區進入雨季,隨時爆發的山洪和疾病,就可能將大軍損失殆盡。
然而,高要縣的被劫掠,已經將凌雲翼逼上絕路。高要離肇慶並不遠,瑤人相當於在兩廣總督的眼皮子底下打了朝廷一個大耳刮子,凌雲翼不把他們立即剿滅,兩廣總督的位置坐不穩不說,也很可能獲罪。
因此,和原時空的穩紮穩打的部署不同,本次圍剿儘管用的方案是殷正茂和凌雲翼早就制定好的,但推進速度上凌雲翼要求極高——把原方案中很多時間和空間的冗餘量都壓縮到了極致。
凡是這樣搞法的軍事行動,就不能順利——廣西李錫麾下參將張斌率軍一萬,從南鄉方向進入羅旁,負責攻取坳山瑤寨等五十多個寨子。初期非常順利,瑤人萬萬沒想到官軍竟能在祖娘節前來攻寨子——他們正殺雞宰鵝準備過節呢。
張斌率軍攻擊坳山等寨子時,勢如破竹,擒斬瑤民四千餘。然而深入羅旁,在攻擊黃姜峒的時候,遭遇了一場大雨。黃姜峒近乎羅旁瑤人的大本營,其天長公何壯子在四周寨子內威望極高,因此聚兵兩萬多,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