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其心(第3/3 頁)
二方面,兩河利用洪澤湖及周邊連串湖泊作為樞紐,輪流使用“束水攻沙”治理黃河的方略,將使黃河淤積危害的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方面,兩河齊出,洪澤湖蓄水壓力減小,也保了明祖陵——當然,要想一勞永逸,朱翊鈞打算,將來在時機成熟後還是要將祖陵遷走。
最後,這一核心工程加上配套的相關水利設施,將改變常年受災的黃淮地區濁浪滔天,泥沙俱下的景象,把整個淮河流域、黃河流域都變成魚米之鄉!雖不能一勞永逸,但至少將黃、淮河連年決口並影響長江下游的問題解決一大半——除了工程量大,沒別的毛病。
朱翊鈞判斷,這份方案雖然所動用的人力物力極其驚人,但是在此時確實有實現的可能:
新中國治理淮河時,淮河周邊已經大小城市密佈,根本遷移不得,因此採用了上游建壩,下游分流的方法,主流還是注入長江。
但在本時空的此際,一者由於黃淮河的常年氾濫,黃淮平原一直到蘇北地區一直沒有形成大規模的聚居城鎮,大部分地區都是沼澤和田地,移民壓力不是很恐怖,在承受範圍之內;
二者朝廷現在有一大筆錢,可以啟動這項工程;
三者大規模開發東北將形成一個人口壓力降低的短暫視窗期,等東北開發成熟了,人口壓力還會上行增大,那時候移民將更加困難。
因此,朱翊鈞在通盤考慮了潘季馴的第三方案後,覺得這次黃河故道的修復,很可能是改變中華民族常年水患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再說,張居正不敢想的事情,朱翊鈞作為穿越者,還不敢想一想?
萬曆二年年底,潘季馴結束了全國各流域的考察,到京師述職。在朱翊鈞主導下,秉承著邊施工邊完善方案的原則,在萬曆三年先進行準備工程。
因此,這第三方案一直秘而不宣,萬曆三年全國乾的的熱火朝天的,其實是第二、第三方案都要乾的初期工程和農田水利基礎工程。
直到河漕改海時潘季馴被攻擊時,朝廷才公佈出來一部分,主要是加高、加寬高家堰工程——尚不足第三方案總工程量的十分之一。
即便如此,也把集火潘季馴的反海運派壓制到無語。
本時空的萬曆三年年底,隨著河漕改海在朝野上下達成共識,加上黃河在今年再次大氾濫,終於讓本時空的朝廷痛定思痛。朱翊鈞先說服內閣,後又推動朝廷透過了第三方案,擬第一期即投入一千二百萬兩白銀,並陸續追加到總金額三千萬兩,以二十年為期,完成全部以新黃河入海通道為核心的全流域治水工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