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5 頁)
天空不淨,地面更髒。全國地面水黃河流域監測結果表明,汾河水嚴重汙染,屬於劣質超五類水。這種髒水流進黃河,加上上游5省和河南省部分汙水,諸流合汙,是黃河母親染上白髮的根本原因。
黃河河南段711公里,流經8市24縣(區),是個受汙染之害的省份,也是汙染別人的省份。凡是入境的外來水,全是超五類的汙染水質。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終結中華河禍史(3)
提起河南的水質汙染,人們立刻想起洛陽的“龍鬚溝”中州渠。那是一條人工渠,開挖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全長50多公里。水源來自洛陽上游地區澗河和洛河的交匯處。流經洛陽的6個縣市,注入黃河。沿途的工業廢水和城市汙水全部排入渠內,加上缺乏充足來水加以稀釋,致使10多米寬的河道成了墨汁般的泥溝。臭味隨風擴散,老遠就使人作嘔。汙染指數超過國家五類水標準的15倍。按國家規定,五類水是不能灌溉的。在筆者採寫這部著作時,終於傳來了洛陽整治“龍鬚溝”的訊息,但願從此面貌一新,別再把那麼多的臭水排入黃河中。
山東境內有兩條河向黃河排汙:一條是從河南濮陽發源的金提河,另一條是山東自己汙染的大汶河。大汶河的魚都死了,但沿途人吃水還靠這條河。
由於黃河在山東境內懸河地段佔80%,所以,山東的汙水北流海河流域,南入淮河,加重了淮海兩河的汙染程度。懸河給山東帶來了災害,也帶來免受汙染的好處。入境的黃河水是五類水質,流到出口東營市,五類水質成了二類水。水質改善的原因是河中泥沙起了吸汙作用。如此看來,山東雖然沒汙染黃河水,但它把其他河段汙染了。
2
黃河的洪災,早在遠古時代,就有許多傳說性的記載。
《書經·堯典》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這是虞夏時期黃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寫照:洪水淹沒了廣大平原的世界,包圍了丘陵和山岡,人民在深重災難中掙扎。
這樣的情景在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裡亦有類似記載:“當帝堯之時,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
《孟子·滕文公》裡記載更為詳盡:“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大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這是堯禹時期治理黃河水災的記錄。
《齊俗訓》《淮南子》《觀堂集林》等許多古書裡出現了大禹治水的壯舉。其後黃河仍然不停地氾濫,甚至連年氾濫。
最為典型的連年氾濫發生在清代道光年間。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八月,黃河疊漲10餘次,陝縣萬錦灘一天之內水位陡漲9.6尺,創下歷史新高。這年的陰曆六月初六,河南祥符縣張家灣大堤潰決,省城開封被洪水圍困,護城堤10裡以內人民淹死過半。破堤改道的滾滾洪水,虐中原向南橫流,經渦河奪淮入洪澤湖,河南、安徽兩省的23州縣受災。淮河河道再度成了黃河的下游河道。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黃河再次在蘇北決口,出河口因泥沙堵塞而斷流,漕船阻於宿遷以上。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黃河發生歷史上著名的特大洪水,陝縣河段洪峰流量達每秒3.6萬立方米。據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院考證,這次洪水為千年來最大一次洪水。這場洪水一出晉陝峽谷就在*縣潰口,主流經*口向東南漫流,經賈魯河入渦河、大沙河奪淮入洪澤湖。僅豫皖兩省就有28州縣受災。這次特大洪水,災民的血淚凝成了千古傳唱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