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4/5 頁)
小,內部也別散分離,直到冒頓單于時,匈奴最為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使其成為一代雄主。
冒頓單于是運用“深藏不露、深不可測、大智若愚、喜怒不行於色”大智慧的典範,表面上看懦弱愚蠢,一旦條件成熟,突然發起進攻,一舉消滅了東胡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忍辱負重的司馬懿
忍辱負重的司馬懿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10萬至郿(今陝西眉縣)的渭河南岸的塬上,司馬懿率軍過渭河背水築壘同諸葛亮相待。諸葛亮為準備長期作戰,屯田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這一期間,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均不應戰。諸葛亮給司馬懿送來一些婦女的衣服,羞辱司馬懿不是男子漢。司馬懿心中大怒,卻強作笑顏:“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過衣物,厚待來使,繼續堅守。
對這件事,《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是相當精彩的,史書上也有相關記載。在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所以諸葛亮故意送去女人衣服激怒司馬懿。當時,婦女是愚昧無知,懦弱膽怯的象徵。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巾幗素衣,把他視為婦人,無疑是個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對方,使之出戰。司馬懿身為魏軍大都督,如果是一般人,絕對是咽不下這口氣的,但司馬懿老謀深算,對當時的形勢作了冷靜分析:一是戰事於魏不利。諸葛亮六出祁山,鋒芒正銳,誓與魏軍決一死戰。剛剛敗軍之後,如果貿然出戰,勝算是很小的。二是蜀國小,力弱,雖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後方懸遠,蜀道崎嶇,30萬大軍的補給不易解決,經不起曠日持久的消耗,所以打算速戰速決。魏國則不同,他們國大人多,物力雄厚,戰場又離渭水平原不遠,補給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勞。司馬懿出於對己彼雙方形勢的正確估計,在出師前就與魏主一起制定好了戰略,以守為攻,拖垮蜀軍的作戰方略。交戰不利,更堅定了其堅守待變的決心。他並非沒有羞恥之感,在他看來,受辱事小,戰爭失敗才是大。因而強忍激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於是,司馬懿仍堅壁高壘,靜待抗蜀的最佳時機到來。
司馬懿的忍,當然不是消極的,他在忍的同時,對蜀軍的動靜也是密切地注意著,特別注意抓住機會了解蜀主帥諸葛亮的情況。蜀軍使者:“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繫纜也。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一番話,無意中把蜀國軍師諸葛亮的一個重要訊息透露給了司馬懿:“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呼?”司馬懿由此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估計。原來不僅蜀國拖不起,就連諸葛亮的身體也吃不消。
對於諸葛亮的這番侮辱,司馬懿沒有白忍,形勢終於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蜀軍終於熬不住了,盟友吳軍又在配合攻魏中兵敗合肥,無奈之下,蜀軍只得無功而退。
司馬懿接受巾幗素衣,很多人都以此為笑料,並以“死諸葛嚇退生仲達”笑司馬懿之怯懦。但人們卻不知道,他如果不堪侮辱,而逞匹夫之勇,蜀軍很可能打破魏國防禦而挺進中原。即不如此,魏軍也會遭到慘重的損失。
司馬懿懂得忍耐,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辱罵所怒,不爭強,不上當,避免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壞結局。這就是智者的智慧。
越石父
越石父
齊國的相國晏子出使晉國完成公務以後,在返國途中,路過趙國的*,遠遠地瞧見有一個人頭戴破氈帽,身穿反皮衣,正從背上卸下一捆柴草,停在路邊歇息。走近一看,晏子覺得此人的神態、氣質、舉止都不像個粗野之人,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寒傖的地步呢?於是,晏子讓車大停止前行,並親自下車詢問:“你是誰?是怎麼到這兒來的?”
那人如實相告:“我是齊國的越石父,3 年前被賣到趙國的*,給人家當奴僕,失去了人身自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