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第4/5 頁)
,乃是權宜之計。後果不其然,蒙古反叛,我朝派遣二十餘萬大軍,耗費許多錢糧方才平定。今若使其迴歸草原,日久必生禍患,不如嚴令其限期退出國境,以免橫生枝節。”韓世忠是王鈺舊臣,是從戰場打出來的尚書,當初王鈺對蒙古人地忌憚,讓他印象深刻。
王戰沉吟,久久無語,此時,龍圖閣直學士,侍制朱熹出班奏道:“陛下,臣認為,我朝征戰日久,國力大為損耗,此時不宜妄動刀兵。既然蒙古窮途來歸,不如招安,免去許多麻煩。”
“臣啟奏陛下,朱大人言之有理,國家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底子都快掏空了。吐蕃剛剛平定,若再發兵,實屬有害而無益。陛下初登大寶,當以仁德治天下,與民休養,方是上策。”御史張思繼附和朱熹的意見。
韓世忠是兩朝元老,本不屑與這等後生小輩作口舌之爭,但聽到此處,實在不敢芶同,遂問道:“兩位大人,若他日蒙古興兵反叛,打仗是軍隊去,還是你們二位去?”
年輕人血氣方剛,目空一切,朱熹聞言反諷道:“韓公,自古文死諫,武死戰,報效國家地方式本就不一樣。若我等去征戰沙場,又要韓公何用?且眼下,國力本就空虛,妄動刀兵,只會自取其禍。先帝在位之年,征戰不斷,這才有了四川之亂,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我等都要相以為鑑。”
韓世忠一時無言以對,本來先帝征戰吐蕃,舉國都反對,但先帝晚年似乎也不太聽得進去意見,執意要去打那不毛之地。這一打,就打了十五至成為先帝駕崩的原因,若不是徵吐蕃時那一箭,先天。
“朱熹。注意你的言辭,先帝豈是你能評說的?”百官之首尚同良出班訓斥道。
“不錯,先皇攻打吐蕃。自有考慮,後人不得妄加評論。尚愛卿,你對此事有何高論?朕洗耳恭聽。”王戰斥退朱熹。笑問道。
尚同良這才從懷中取出奏本,讓沈拓遞交上去,從容奏道:“陛下,蒙古重返草原,雖然我大燕不得不防,其實也不必太過擔心。蒙古的主力,早被先帝一舉打垮,如今已是窮途末路。彼蒙古者。邊夷賤類,不足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禮,古來以魚鱉畜之,當任其自生自滅。若執意滅其種族,恐獸窮則搏。反為不妙。”
“今朝廷所憂者,無非養虎為患。臣有一策,可保平安。今蒙古要求內附。朝廷不妨答應,對蒙古首領,賜以相應爵位,封號。並派遣駐蒙大臣,與蒙古大汗共同管理蒙古事務,教習其人民識漢字,從漢習,受中華文化薰陶。假以時日,必逐步同化,百年之後,其必以漢人自居。且幽雲之地,幾十年來人口翻倍增長,京城北遷之後,幽雲人口已達千萬。放牧之地日漸萎縮,正好可用蒙古人為我放養戰馬,以供軍用。若擔心其坐大,可劃定其活動範圍,並嚴格管束其軍力發展。蒙古人素來剽悍,他日若有戰事,驅策蒙古為先鋒,豈不方便?臣淺薄之見,伏請陛下聖裁。”
王戰聞言,再三思考,深表贊同,大喜之下,稱讚道:“先帝在時,對尚相倚若臂膀,今朕觀之,果有王佐之才,不愧為德高望重之賢良。愛卿之策,深合朕心,列位臣工,可有異議?”
滿朝文武聽得真切,都感覺到尚同良地辦法確實可行,當下均無異議,朝議透過,王戰下旨,頒佈施行。
建康元年九月,大燕皇帝下詔,同意蒙古首領鐵木真的請求。並冊封其為大燕北路招撫使,賞呼倫貝爾郡公頭銜,劃定興安嶺以西,呼倫湖以東的地區為蒙古活動範圍。同時派出駐蒙大臣,與鐵木真共掌蒙古政務軍務,並限令蒙古在三月之內,清點人口,造出兵馬典冊,呈報朝廷。
大燕方面,想透過種種限制和影響,一方面防止蒙古坐大,另一方面使其為我所用,最終忘記自己地民族習性,融入漢族。鐵木真接到詔書以後,當即表示完全遵從,並請求親自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