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頁(第1/2 頁)
「暫與此間發生橫的關係」,是從當時實際出發作出的最大妥協方案:黨中央暫不垂直領導四方面軍,而只發生平行關係。張聞天在電報中稱中共中央為「北局」,也頗耐人尋味。
但軟中同樣有硬:「好在國際聯絡已成,盡可從容解決。」
1月24日,張浩電張國燾:「共產國際完全同意於中國黨中央的政治路線,並認為中國黨在共產國際隊伍中,除聯共外是屬於第一位。中國革命已成為世界革命偉大的因素,中國紅軍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央紅軍的萬裡長徵是勝利了」;「兄處即成立西南局,直屬代表團。兄等對中央的原則上爭論可提交國際解決」。
對於長期偏於西南一隅、訊息不靈的張國燾來說,張浩這封電報的影響是重大的。共產國際至高無上的權威、萬裡長徵勝利後中共中央鞏固的地位、自己主張的南下政策面臨的困境,都使他從來不缺乏的自信發生雪崩般的崩塌。
1月27日,張國燾致電張浩、張聞天,同意「急謀黨內統一」。條件是雙方同時改為西北局和西南局;中央領導機構「最好在白區」;條件不允許則「由國際代表團暫代中央」。他說「強迫此間承認兄處中央和正統,不過在黨中央留下一個不良痕跡,一方讓步,必是種下派別痕跡的惡根。互相堅持必是互相把對方往託陳派、羅章龍路線上推」。
他現在的堅持不再是向中央進攻,而是思慮怎樣安全地從原來立場撤退了。
張國燾並非表面上看上去那麼強大和自信。從自立中央那一天起,他心裡就在打鼓。所以雖然掛起了偽中央的招牌,卻一直沒有對外公開宣佈;他後來在香港寫回憶錄時說:「顧到朱德所說留下轉圜餘地的意見」,所以不敢把事情做絕。
他還存有最後一點兒自信。他還沒有被川軍徹底擠出去。
這點最後的自信也很快被蔣介石和劉湘拿走了。
蔣介石方面,1935年11月下旬,重慶行營主任顧祝同及參謀長賀國光來到邛崍,二人向劉湘提出一個在最短時間完全殲滅四方面軍部隊的「進剿方略」。
劉湘不採納這個傾盡全力、一口將紅軍吞掉的「方略」。他仍然奉行自己的方針:擺開陣勢,扎穩陣腳,既要用硬打把紅軍送走,又不作圍殲打算,以避免過度對消。紅軍一日不走,則持久一日,但決不強求所謂「最短期間」的速戰速決。
劉湘下令向紅軍發起總攻。雖然展開了主力,但未齊頭並進。經過多次戰鬥,各部小有進展。時當歲暮天寒,高山積雪甚深,紅軍主力開始向西北山區轉移。劉湘所部於12月中旬逼進天台山、伍家埡口後,亦未繼續再進。雙方在對峙中形成冬眠狀態。
1936年2月初戰局重開,形勢發生對四方面軍更加不利的變化。劉湘還算客氣,仍然只是一線平推,作驅趕式前進。這種情況下,張國燾不得不承認長期停留在川康地區是不利的。
至此,南下方針宣告失敗。四方面軍兵力也由八萬多人減至四萬餘人。
恰在此時接中央來電,就四方面軍的戰略行動提出三個方案:一、北上陝甘;二、就地發展;三、南下,甚至轉向雲貴川。
來電指出:第一方案為上策。
朱德、劉伯承、徐向前、陳昌浩皆贊成第一方案。
張國燾第一次處於孤立狀態。他見電報中有「育弟(指張浩)動身時,曾得史達林同志同意,主力紅軍可向西北及北方發展,並不反對靠近蘇聯」語句,也只得同意了北上方案。
這裡特別應該一提的是陳昌浩。
四方面軍政治委員陳昌浩是張國燾在四方面軍中的主要支柱,張國燾對他的信任遠遠超過對徐向前。陳昌浩雖是知識分子出身,但對指揮作戰卻頗為熱衷。雖然軍事素養並非很強,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