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想贏怕輸、利刃無形(第2/2 頁)
司馬昱進言阻撓,未被採納。桓溫被任命為荊州刺史後,劉惔也出任義成太守、監沔中諸軍事,桓溫率軍入蜀討伐成漢時,大多數人都不看好,只有劉惔認為桓溫能夠成功。當有人追問原因時,劉惔回答說:以樗蒲博戲可以看出,沒有必勝的把握,桓溫是不會出手的,克蜀之後他怕是要專制於朝廷了。
寧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溫在姑孰病逝,二月就已經病發的桓溫帶兵入朝短暫停留,拜謁簡文帝司馬昱陵墓,處置了盧悚入宮案後便迴轉姑孰,之後就病勢加重,臥床不起。
病中,桓溫逼迫朝廷給他加九錫之禮,多次派人催促,聯合抗衡桓溫的王彪之、謝安、王坦之見桓溫病勢沉重,就以袁宏所撰寫的文章不好為由,令其修改拖延時間,直到桓溫病逝,錫文都沒能完成。
袁宏與袁喬是族兄弟,二人同為袁渙玄孫,也是袁耽族侄。
袁喬在桓溫二十三歲出任琅琊內史、加輔國將軍時,就被延請任其司馬,八年後桓溫任徐州刺史,再次請他擔任司馬兼領廣陵相。後來袁喬隨桓溫出任荊州,在桓溫決定攻伐成漢時贊成併力勸,他還提議以精兵輕軍速進,領兵二千作為前鋒。戰爭開始後,袁喬又反對分兵,主張集中兵力一戰而勝,這才有了成都外笮橋附近的決戰。在平滅成漢不久後,袁喬便因病去世,桓溫對此極為哀傷、惋惜。
袁宏則有一時文宗之名,不僅文筆精妙,更以才思敏捷為人稱道。袁宏年少時,其父臨汝令袁勖去世後家道中衰,因為詠史詩受到謝尚賞識,被闢請為參軍入仕。後來,袁宏擔任桓溫的記室,在其北伐時奉命作露布,靠在馬上提筆疾書,頃刻間就寫成多達七頁紙的北征賦。這麼一個文壇大手子,寫個格式有定例的錫文,居然會寫幾個月之久,這當然不簡單了,後來謝安擔任揚州刺史,四十九歲還只是個吏部郎的袁宏隨即升任東陽太守。
袁宏在桓溫幕下任職時,曾寫過一篇東征賦,在賦末稱頌渡江南遷的名流,卻故意漏掉了桓彝和陶侃。同在桓溫幕府,與袁宏並稱袁伏的伏滔勸說,讓他補敘桓彝,袁宏卻笑而不答,性格剛正不阿的他從不曲意奉承,因此雖受桓溫禮遇卻不得升遷,而他更以跟伏滔並稱為恥。
伏滔擔任桓溫參軍,每逢宴飲集會,桓溫都會讓他一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會說話你就多說點的那種人。在桓溫伐燕大敗後,平定壽陽袁真之亂時,伏滔因獻著論正淮二篇,以功遷永世縣令、封聞喜縣侯。而不甘為桓溫背鍋的袁真,也是陳郡陽夏人,和袁宏等人同為陳郡袁氏。
桓溫死後兩個月,王彪之升任尚書令、謝安升任尚書僕射、王坦之升任中書令、丹陽尹,三人共輔幼主。而盧悚起事時,帶兵看守廢帝司馬奕的吳國內史刁彝,同時升任為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
次年,鎮守廣陵的刁彝死於任上,隨後王坦之繼任出鎮廣陵,一年後又死於任上。隨後,因謝安舉薦,郗超背書,在桓豁麾下擔任徵西將軍司馬、領南郡相、監北征諸軍事的謝玄被徵召還朝,三十二歲被拜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
謝玄到任後,廣募勁卒勇士,京口、廣陵的流民帥軍隊紛紛應募,彭城劉牢之、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晉陵孫無終等人以驍猛應選。太元四年(379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而京口在東晉也稱北府。力挺謝玄的郗超,自其祖父郗鑑開始,家族在京口經營多年,謝玄能在短短几年內組建出北府精銳,離不開郗氏的大力支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