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魏主臣南下獻計 漢壽侯搬師請援(第2/2 頁)
公等已言明利害,王上何故再求頑石之見?”開玩笑!這種事情參與多了,他曹操能放心自己?他現在最後悔的事就是在曹操第一次讓他出仕時搞的那手欲擒故縱,唉,年輕人還是不能太氣盛。
曹操心道:裝,你繼續裝。冷哼一聲道:“仲達自比頑石,莫非道孤眼拙乎?”
完犢子。司馬懿暗叫不好,只能說道:“雖有拙計,然未經慎思,不敢即呈,屬下還有兩處兵馬,可為王上助力。”
曹操道:“哦?言之無妨。”
“劉備於同宗之手奪得益州,四夷聞變,蠢蠢欲動久矣。彼南有蠻人,西有氐人,豈得安生?若得遣善辯之士,說得其進兵,劉備方動干戈,益州疲弊,若要平亂,亦無暇支援,王上南征,可去一道阻力。”
曹操原本並不很想採納這個計策。說實話,他很看不上這些外族,加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對北境一向採取強硬手段。諸侯內鬥,那是諸侯的事情,要是真讓這些蠻夷染指中原那還了得?但轉念一想,西南蠻夷實力不強,他劉備要是能讓這群宵小搞的焦頭爛額,也就對不住“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句話了。也好,反正一統天下後也要清剿四方,讓劉備替自己做了,也是好事。只是,司馬懿這傢伙用計是不是有點沒底線了?
……
話分兩頭,這些天關羽右臂時不時隱隱作痛,很是心煩,自知是沒遵醫囑留下的後遺症,也只能忍著。因為近期不止一處細作報告說河北士卒異動頻繁,河北作為曹操的大後方,這等異動必然將有大事發生,想想前段時間蜀軍的傑作,不難想到是針對自己的行動,自然得做好準備。
於是乎獨孤徹又被叫去問話了。
關羽道:“北方情報盡在此處,博研可有想法?”
獨孤徹看完十幾封文書,道:“莫非曹操有南征之意乎?”
“嗯,所言不差,關某亦是此意。”
獨孤徹表示這事情實在是踩在自己的知識盲區了。大兵團正面作戰,關乎國家興亡的大事,還真不敢亂來——一件小事,沒有經驗、理論指導,直接嘗試,無傷大雅,但這種決定性的大事,直接嘗試風險太大。這也是為什麼在如今後浪翻飛的年代,在很多事情上還是得安排老將坐鎮的原因之一。
獨孤徹想了許久,也只能說道:“末將以為,荊州連番大戰,長沙桂陽治安亦需留軍,如今可戰之兵不過三萬餘眾。曹操既動河北之眾,來犯者或不下十萬,恐非荊州之力可敵也,還請關將軍早做打算。”
關羽其實倒也沒指望從獨孤徹這裡能問出什麼驚天計策,這個回答也在預料之中。心道:這小子一向思維不拘常理,叫他來查漏補缺,也是好事。至於修繕城防加緊練兵等自也不必說,早已在進行之中。不過他這說了等於沒說,還是有點失望的。但轉念一想,這種十萬人級別的作戰,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年輕來說,確實有點難為他。
獨孤徹思慮再三,補充說道:“末將斗膽直言,曹軍剋日完備,時不我待,今漢中大定,西線無憂,張將軍居閬中,趙將軍居江州,主公留之以策應四方,關將軍何不請得二位將軍,協力抗曹?”
關羽自言自語:“三弟與子龍,三弟與子龍……”不一時,嘆道:“唉,也只好如此。時間緊迫,吾自修書一封與大哥,博研速去江州閬中,告以此間諸事,就道關某相請,早叫準備。”
“得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