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5 頁)
年輕,究竟是怎麼練的,才能把功夫練得這麼厲害?”張天養說出了他心中的疑問。
陳爭笑了笑:“我覺得你不應該問我有多厲害,而是應該問你自己,為什麼習武多年,卻得不到更大的突破。”
陳爭這句話當真是說道了張天養的心坎裡去了。
這麼多年以來,張天養一直都在尋求武學上的突破,但自從他二十幾歲開始職業生涯之後,他就一直停留在現在這個水平上,始終無法突破瓶頸。
要不然,他也不會在現在萌生了退役的念頭。
張天養嘆了一口氣,徐徐說道:“我十四歲放棄學業,開始學拳,初期練的很雜,直到我發現截拳道的優點,開始轉學截拳道;再到後來,為了達到我偶像李小龍的水平,我又專門拜師學習詠春。屈指算來,他已經在武學上耗費了十八年的光陰。”
“在這十八年裡,我訓練的比別人都刻苦,但我卻還是遠遠不夠強,雖然我在一些國際賽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始終成不了最頂尖的選手。”
“但儘管如此,在遇到你之前,我還是覺得很欣慰。因為在世界搏擊賽場上,我們亞洲人比不過西方人肌肉發達、人高馬大,我一直以為是人種的限制使我不能達到巔峰,我也常常以此寬慰自己,可直到今天我遇到了你……”
張天養一口氣說了一堆,最後又問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麼多年來,我練功不可謂不苦,但為什麼我練不到你這種地步?”
看得出來,張天養的確是在武學上有一腔熱血。
“東方人並不比西方人弱,中國的功夫,更不比西方的搏擊術弱,而你之所以有這種感覺,只是因為你的練法不對。”陳爭直言說道。
“我的練法不對?大家不都是這麼練的麼?怎麼不對?”張天養連忙請教。
陳爭搖了搖頭,中國武術已經面臨失傳,雖然還有很多人練,但卻都是不得其法,胡練亂練而已。
陳爭不答反問:“你的詠春,是誰教你的?”
“是和一位在南洋的詠春拳師傅學的,雖然他也是華裔,但從小生活在南洋,連授拳都是用英語來教的。”
其實這種情況十分普遍,當初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大批華人遷往南洋,便也將中國的功夫帶了過去。
而南洋大部分地區當年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十分普及,甚至一度是南洋眾多國家的第一語言。
“這樣也就難怪了。”陳爭自言自語道。
“什麼難怪?莫非你的意思是說,他故意留了一手並沒有全教給我?”
“那倒未必,我的意思是說,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如果翻譯成了外國話,其中精髓就已經十去七八,再傳幾代人,恐怕你所學的詠春拳也早就不是正宗的詠春了。”陳爭說道。
“正宗的詠春?是什麼樣子的?”張天養問道。
“其實我也並不知道詠春是什麼樣子,但我想天下武學的道理都一樣,詠春拳也不例外,都是要用勁打人。”
“勁?”
“就比如說剛剛在擂臺上,你打我的那一記詠春寸勁,便是用勁。但是要想打出更強的內勁,必須要首先放鬆全身肌肉,用意不用力,否則威力要小得多。”…;
陳爭又說道:“你的問題也就在這裡,不然剛剛在擂臺上,我也不敢接你那一拳。想必平時做的訓練,都是以肌肉的力量為主。不過又因為你練習詠春拳,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內勁發勁的技巧,但可惜肌肉緊繃,勁與力二者相互抵消,威力有限。”
張天養似有所悟,隨後又問:“那剛剛在比賽中,你又是如何做到料敵機先的呢?就比如當時我與你正在盤手,忽然後退,起腿進攻,我自信是在肩頭不動的前提下起腳,你又是怎麼判斷的如此準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