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2 頁)
只是在喬知舒提出將葛根剁成小塊,然後用石磨磨成漿的時候,盛堯才適當提議用大石臼砸成渣更方便,因為葛根沒有水分。
喬知舒當然是聽哥哥的,砸完葛根,後面的工序,盛堯就全聽他的了。他倆一起用水洗砸完後的葛根渣滓,洗出來的水就過濾出來沉澱,第一遍沉澱出來的葛根粉是褐色的,所以又加水洗了一遍,過濾出第二遍水再沉澱一夜,最後曬葛根粉的時候,粉末雪白細膩。
孫家上下見了都要誇一遍喬知舒,才八歲就能製作葛根粉了。
把喬知舒高興的夜裡不知道怎麼拱人好了,就是睡不著,就是覺得太高興了,他太喜歡孫家了。
有了這個鋪墊,盛堯說出喬知舒想做發糕的時候,孫家極力支援和鼓勵,肥肉管夠,放手做就是!
於是第三日,喬知舒進了孫家廚房,嘗試製作發糕。
盛堯則跟著小舅去採冬茶了。
舅娘陶氏也在廚房,她在切幹棗碎,一邊看著小不點兩隻手搓揉肥肉,也就是豬板油。
她好奇發問:「喬兒啊,發糕是跟誰學的呢?」
喬知舒站在小板凳上,鍋底有餘溫,他借著這個餘溫兩手搓揉綿軟滑膩的肥肉。
「蒸糕跟姐姐學的,發糕聽哥哥說的。」喬知舒老老實實回答,給盛雪幫忙所以有了一些啟發,然後盛堯見多識廣,給他說了一下聽來的發糕做法,他自己結合了一下。
豬板油被揉成米粒油,再倒白糖進去繼續揉,糖揉化了最後加酒糟。
這時候的江南人常用酒釀來發酵麵粉。
看到這裡,陶氏相信喬知舒是真的能做發糕了,她先表示驚訝:「你這孩子,還知道用酒糟發麵,行了,剩下的怎麼做你說就是,舅娘來揉,舅娘力氣大。」
喬知舒讓舅娘把事先磨好的米粉倒入鍋內,一起和成麵糊。陶氏動作麻利,迅速和好了麵糊,和喬知舒一起給蒸籠鋪粽葉,粽葉也是農家人每年都會收集的。
鋪好粽葉,倒入淺淺一層麵糊,再讓它自己餳發半個時辰,從一層底發到滿滿一蒸籠,蒸熟之後就得到了白白胖胖,松鬆軟軟的發糕了。
喬知舒做的或許不是正宗的龍遊發糕,但是吃起來真如盛堯說的『糯而不粘,甜而不膩』。
第一個品嘗的是孫老太太,她是地道的江南女子,讀過一些書,聽過不少故事。她說:「這發糕用我們江南話來念,叫福糕,所以有一種說法,這糕發的好,家就能發,我們老孫家有福咯。」
舅娘陶氏愛誇孩子,「喬兒是帶福之人。」
……
喬知舒端著碗發糕,腰間挎著小竹簍,快樂地像林中的鳥兒,他奔出院子順著山路往下跑,一口氣跑到茶田,大聲呼喚:「哥哥!」
盛堯頂著秋天的太陽,彎腰採茶,聽到叫聲起身沖小傢伙招了招手。
等喬知舒走到面前了,他看著遞來的碗,碗裡的發糕色澤晶亮如玉,切面孔細如針,粽葉清香撲鼻。
「這是什麼?」盛堯明知故問。
喬知舒靦腆一笑,答非所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盛堯挑了挑眉,這首『教子詩』竟然被喬知舒運用到衣食方面,八歲孩子的見解還真是讓人摸不著頭緒。
但是值得表揚,「同州府賣的相差無幾。」
「那哥哥你嘗嘗,味道一樣不?」喬知舒看哥哥手上有茶汁和灰,便自己上手揪了一塊發糕,踮腳餵去盛堯嘴邊,然後兩眼亮晶晶,迫不及待要聽到哥哥的回答了。
「一模一樣。」盛堯吃完回答。
這個答案最適合喬知舒了,說比外面賣的好吃,敏感的小傢伙只當哥哥哄自己。但若一模一樣,那他可就要挺起小胸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