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光字片(第1/2 頁)
“秉昆,你哥在麼?”
“曉光哥,你來了啊,我哥在呢,我姐也在,你自個兒進去找他們吧!”李雲帆伸手指了指屋裡。
他知道蔡曉光來自己家肯定是找周蓉的,只是不方便直接問,畢竟這年頭,一個大小夥子來找年輕姑娘,總會招惹一些閒話,所以就把周家老大周秉義拿出來當擋箭牌。
“成,這是給你的。”蔡曉光遞過來一根雪糕,拍了拍他的肩膀,“奶油的,你慢慢吃吧,我進去跟你哥說會話。”
等蔡曉光進去,李雲帆繼續坐在院子裡發呆,他一時還無法適應現在的處境。
他原本剛研究生畢業不久,因為在學術方面頗有成就,在民族史領域闖出了一些小名聲,所以得了某位學術大佬的青睞,一邊跟著他讀博,一邊在大佬任職的高校當助教。
只是沒想到才剛上班沒幾天,就被系統丟到了六十年代末的東北,成了熱播電視劇《人世間》裡的主人公,周家老三週秉昆。
哎,這周秉昆的命可不怎麼好啊,家裡哥哥姐姐個個成才,老大周秉義先當兵,後考上北大,最終進入官場,成了吉春市的大領導。
老二週蓉,同樣考上北大,雖然遭受了詩人馮化成的背叛,可還有一直苦戀她的蔡曉光,也算是圓滿。
唯獨老三週秉昆,腦子不怎麼靈光,長期處於哥哥姐姐的壓力之下,個人生活也是充滿遺憾,和鄭娟的感情屢遭波折,周楠的去世更是讓這個家庭備受打擊,想做點什麼似乎也很難做成。
算了,既來之則安之,我知道未來幾十年的大勢,還有紮實的文化基礎,料想周秉昆遭遇的那些悲劇怎麼也不會落在我頭上。
從早上到現在,李雲帆勉強適應了自己的處境,開始打量起周圍的環境來,他所在的地方叫光字片,位於吉春市共樂區。
這地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那時候北邊的毛子國發生了大變革,一批批逃亡者在這裡建起了一棟棟異國家園。
然後由於災荒之年,也由於戰亂,從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擁來了大批流民,這些身無分文的貧窮農民,就地取材,挖土脫坯蓋起了一片片泥牆草頂的臨時之家。
接著小鬼子也來了,他們在這裡修建了員工宿舍:皆磚瓦平房,不高,窗臺離地一米左右,都是一室半的格局,每排平房前,有機井、公共儲藏庫、廁所、浴室。
解放後,又有了新的變化,一條几乎筆直的柏油馬路從機場通往市內,將共樂區一分為二,鐵路這邊,馬路兩側,不僅植了樹,且建起了六七幢五層的樓房。
由狹窄的土路形成的小街終於無一例外地有了街名,都是很陽光的街名,如光仁街、光義街、光禮街之類,因為街名都帶有光字,所以時間一長,大家就把這片地方稱之為光字片。
順著公路向高處看過去,那裡被稱之為上坎,街道兩旁多是有門前小院和進門臺階的俄式房屋,只是已經老舊,不復當年的美觀。
如今這裡的住戶以中小知識分子和中小幹部為主——老資歷的中學教師、新政權任命的校長、報社出版社的老編輯、醫生、區裡的科長、派出所所長、國企小廠的廠長等。
周家住在街頭,是這條小街的第一戶,一共有裡外兩間房子,兩間屋同樣面積,都是二十幾平方米的方正的房間。
這裡的住戶身份和他們差不多,大多是普通工人,房子也頗為類似,土坯的房子,油氈的屋頂,一家挨著一家,誰喊一聲,整條街道都能聽見。
他們家比別人稍微寬裕一點的是多了個十來平米的院子,天氣暖和了可以在院子裡坐坐,也可以養幾隻雞。
雖說現在政策不允許,可如今食物短缺,一般人也顧不得這麼多,而且周家是工人階級出身,根正苗紅,這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