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大國基業(第2/4 頁)
齊日戰爭、緬甸戰爭,以及五年前發生的齊秦夷洲(今臺灣島)危機,無不是齊國為了打破地方貿易保護主義,而強制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體現。
在1675年-1700年,齊國一共取消了520多種商品的進口稅和降低了1100多種商品的進口稅;1700-1720年,齊國又降低和取消了許多消費品的消費稅,以及各種原料免稅進口等,消除了關稅保護的殘餘,從而既降低了齊國產品的成本費用,又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和進出口業務的發達,這符合國內工商業資本的利益,也“推動”了其它國家改進關稅政策,從而擴充套件了世界貿易,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
齊國與衛國、呂宋、琉球、蘇祿、順國、河仙、占城、東丹(領土範圍包括以黑龍江下游及江北廣大區域)、渤海等藩屬國建立了零關稅的貿易自由區。
秦國、汶萊、柬埔寨、暹羅、緬甸、廣南(安南阮氏)、安南(鄭氏)、北明、日本、朝鮮,以及莫臥兒、波斯等國家地區,應齊國的“強烈要求”,先後將齊國商品的進出口關稅保持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瑞典、丹麥、普魯士、奧斯曼等歐洲國家亦先後降低了對齊國商品的關稅。
伴隨著工業化,齊國早早地出現了城市化的程序。截止1720年,居民達10萬人口以上的本土城市有19個。建業(今澳洲達爾文)、大興兩城的人口更是超過60萬,長安(今圖文巴市)、威海(今凱恩斯市)、廣陵(今湯斯維爾市)、永昌(今澳洲黃金海岸)、臨淄(今悉尼市)、南都(今墨爾本市)、桂州(今珀斯市)等城市的人口規模均超過30萬。粗略估算,整個齊國本土的城市化率已超過40%以上,為世界之冠(這個時期,英國的城市化率大概在17%左右,法國為12%)。
工業革命使齊國城市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雙重變化,齊國的農、林、牧、漁業在1660年以前曾佔總勞動力(不含土人)70%以上,到了1720年這一比例大幅降低至40%,並呈繼續下降的趨勢。
在產業結構上,齊國的製造業、礦業和建築業從1660年的25%上升至1720年47%。這意味著大量農村勞動力到工礦區、工業城鎮以及新興城市成為工人,改變了他們曾經既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齊國經濟的繁榮和工業的快速發展,是與其八十多年來不遺餘力的殖民擴張政策分不開的。在國內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有意無意地推動下,力圖要將一切其它國家都變為其原料供應地和工業品傾銷市場,以鞏固齊國在世界上的最大工業中心的地位。整個南洋地區、馬來半島、中南半島、日本、朝鮮、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齊國均進行了政治、軍事擴張和經濟滲入,力圖將它們都納入以齊國為主導的“世界工廠“的市場貿易體系。
齊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蒸汽動力運用於鐵路運輸上的國家。1710年,齊國修建的鐵路里程已超過32000公里,佔世界鐵路總里程的98%(這個時期,只有衛國、呂宋兩個富庶的藩屬國,以及北明和大秦各自擁有數百公里鐵路)。截止到1720年,齊國已基本在本土建成了現代鐵路網,將各個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串聯在一起,由此也進一步促進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
這個時期,齊國已經是工廠林立、巨大的工業城市紛紛興起、全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從事工商業的工業國。新的冶鐵廠和新的紡織廠大批出現,無數的礦場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桅杆上飄揚著齊國旗幟的遠洋商船,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和港口。
無疑,這八十多年來,對每一個齊國人而言,都是一個繁榮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
“但是,相較於上層階級的財富不斷積累,資本也在不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