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法琳(第1/2 頁)
李世民得意洋洋地祭完太社、太廟,果然非議聲已平息。
所有有功人員賞了一圈,李世民摸著下巴想,是不是遺忘了什麼?
不過,既然遺忘了,想必不太重要吧?
敦化坊內,持著棗木短棍在地上蹲著畫圈圈的範錚,滿面幽怨。
我,我啊!
不說給官爵,好歹賞個萬金吧?
不要覺得範錚貪心,他要的並不多。
這個萬金,不是後世概念的萬金,是一萬枚開元通寶,十貫錢,六十四斤而已。
當然,貞觀時期鬧錢荒,開元通寶很堅挺的,即便不維持貞觀四年鬥米四錢的現狀,鬥米也常年在二十文上下,一斗米十二斤半,後世一個成年人的官方標配糧是月三十三斤!
也就是說,三鬥就夠範錚一人吃上一個月飽飯的。
五百鬥米,夠範錚一家吃四年半的。
算一算,範錚感覺心痛得無法呼吸。
好在,現在憑著售牙香的收入,還有從九品下將仕郎的俸祿,範錚的日子還算滋潤。
一年十五貫六百文的俸祿,倒算步入小康了。
可惜,職事官才有五十四石半的俸料、二百畝的職田、五貫錢的色役納課(出錢買不服役),眼饞……
好吧,吃虧是福,為了福範錚甚至去大興善寺燒了炷高香,給佛祖隨了一貫錢的禮,隨即享受到新知客僧的“胃挨劈”待遇,幾乎是知無不言。
寺主波頗與都維那玄謨,據稱是在參“閉口禪”,終日不見外人。
在禪功未成之前,大興善寺不參與任何外界事務,只接受正常的香火,以及約束比丘功課。
有不守規矩的比丘,無論身份如何,一律逐出大興善寺。
範錚才想起來,還是人家和尚會玩,什麼譯經之類的藉口,都沒閉口禪來得高大上。
聽人勸,吃飽飯,範錚懸起的心落了下去。
只要大興善寺不出么蛾子,波頗禪師就不會離去,敦化坊的牙香才能持續發展。
……
十月,李世民親書《令道士在僧前詔》。
“老君垂範,義在清虛;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跡殊途;窮其宗也,宏益之風齊致。然大道之興,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儀而執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反樸還淳。至如佛教之興,基於西域,逮於後漢,方被中華。神變之理多方,報應之緣匪一……況朕之本系,出於柱史。今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元化。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俗,暢於九有;尊祖之風,貽諸萬葉。告報天下,主者施行。”
貞觀年的佛道之爭,李世民一直冷眼旁觀,礙於大事一樁接一樁,沒有直接出手。
現在,騰出手的李世民“啪”地甩了佛門一巴掌。
爭,看你們為了香火、為了田地,臉都不要。
老子姓李,我家也姓李,老子就是我家的祖宗,不服來辯!
是不是牽強附會,年代久遠,早就沒法考證了。
再說,冒認祖宗的事,又不是朕首創,有種你叫劉邦自己證明一下,劉累一定是他祖宗啊!
要知道,古老中原的劉姓,除了劉累這一脈,還有發源於春秋的姬姓劉氏呢。
所以,這東西,也就漲漲顏面而已,沒啥實質作用。
懂事的呢,大家看個樂子,回家在炕頭上對婆娘當個談資,這不是挺好的嗎?
至於說偏袒道家,有了老子這藉口,不是名正言順的麼?
現在寺廟道觀的比例嚴重傾斜。
五千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