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坊學(第2/2 頁)
亓官植負著雙手,著烏紗帽、緋色官服,踱進院子裡:“宅院不錯,本縣已經收歸縣衙,轉借敦化坊坊學。司戶史,文書給他。”
範錚挑眉,趕緊叉手:“下吏謝過明府!”
縣衙這一背書,以後的麻煩就少了。
宅院的所有權在縣衙,骨氏後人要來扯,肯定得去衙門。
“不,你應該自稱‘下官’。開蒙不可無書,本縣卻沒有多少書籍,只能求使君賜書。”
“使君慷慨,刊印《蒼頡篇》、《急就篇》、《千字文》共千本相贈,將仕郎可不要忘了哦。”
亓官植鄭重地提示。
好處拿了,起碼得知道是誰出的力、誰給的書吧?
範錚笑道:“下官當令人勒石於照壁之側,令後人銘記明府的厚愛、使君的慷慨成全。”
亓官植得意地擺手,偽作謙遜狀,心頭卻樂開了花。
上有使君銘記,下有坊中石碑為證,即便明年會轉職,右遷也是穩穩當當的。
《千字文》範錚倒是知道,其他兩篇卻因為孤陋寡聞而不知曉。
翻開看了看,《蒼頡篇》類似古時候的字典,一般是將“赫、郝、赮、赧”之類形狀相近的字型湊一起識別,類似原始版的“大家來找茬”,其實也是後世以偏旁部首識字的鼻祖。
《急就篇》差別就大了,“宋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朱交便,孔何傷,師猛虎,石敢當……姓名訖,請言物。”
別的且不說,石敢當的出處是找到了。
還好有這些書救急了,否則範錚還得想想,要不要弄出《三字經》、《百家姓》來救急。
呃,範錚顯然忘了,《百家姓》不是誰都能編的,押韻與否且不說,哪個姓在前、哪個姓在後都大有講究,要不然李世民怎會於貞觀六年,令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字、禮部侍郎令狐德棻撰寫《氏族志》?
當然,你要說這種軟刀子立竿見影是不可能了。
“有勞明府代下官、代坊中百姓多謝使君厚愛。”
範錚的好話甩了過去。
又不要錢。
就是有點……要命!
範錚才想起來,這位樂善好施的刺史是何方神聖!
貞觀前中期,聖眷隆盛到超出應有待遇的魏王、雍州刺史、相州都督、鄜州大都督,嫡次子李泰!
本為李世民四子,因二子李寬早薨,故也有記為三子的。
範錚瞬間頭皮發麻。
靠上這一位,日後怕多多少少會有麻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