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附記:客家傳統菜餚和土特產介紹(2)(第1/3 頁)
附六:客家特產一:黃姜豆腐。
這是一種特別小眾的豆腐製作方法,首先豆腐是滷水豆腐,不是石膏豆腐。
豆漿煮制好以後,倒入前次製作特意留下的老滷水,進行遊槳,待初凝出現,用紗布包成2寸左右大小,兩三公分厚,放置在特製的木格中,一塊塊包好,碼放整齊。
用很重的大麻石加壓定型,待溫度降至常溫,豆腐格不再有水滲出才拆開紗布,這時的豆腐,變成2寸大小,一公分左右厚,質地堅韌,不容易破碎。
再燒開一鍋開水,裡面放入一種叫薑黃的中藥粉,也叫黃姜,把雪白的豆腐放在黃姜水裡面煮十分鐘左右,再撈出,豆腐表面就變成檸檬黃色。
據說這樣處理過的黃姜豆腐就不會和白豆腐一樣屬於涼性食物,它變成普通性食材了,連需要忌涼的老人,孩子,婦女都可以放心食用。
而且還具有天然保鮮效果,24小時豆腐不會變質,在部分客家地區,這款特產暢銷不衰!
這種豆腐緊緻彈牙,入口細嫩,有天然的藥草香和豆香,顏色又很誘人,很有特色。
附七:客家特產二:燙皮
這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一種小吃,是用大米,經過提前浸泡八小時以上,和水磨成米漿,然後用鐵皮盆刷油,把米漿倒入,在滾水鍋裡燙熟而成,燙皮因此得名。
燙熟後揭下曬乾,就是一種類似沙河粉一樣製作的米漿類單層產品,叫燙皮。
如果多層連續操作,六層以上就叫九層皮。
單層切成指頭寬細條,曬乾就是燙皮絲,水煮調味後可以作為早餐和餐點食用。
整張或切成塊狀曬乾就是燙皮半成品,然後經過油炸或用洗乾淨的河沙炒制食用,十分香脆可口。
已經有客家地區大規模建設食品廠生產此類食物,形成產業。
燙皮顏色也多種多樣,有米漿原色,有用韭菜汁染成綠色,黃梔子磨碎染成黃色,用食用紅曲染成粉紅色,等多種顏色。有加入辣椒粉,稱之為辣椒皮。
染色的材料都是天然材料,很是有趣的一種小吃,有地方用類似工藝做成特色包米果,是風靡贛南客家地區的一種特色米漿產品。
附八:小吃:雞仔餅
其實這是一種據說起源於上海的一種民間小吃 ,源自中秋五仁月餅的返廠再加工。現廣泛流行於粵北客家地區和廣州城區。
它是要用高度白酒浸泡豬肥膘肉一個月以上,然後剁碎,加入南紅腐乳,白糖,蜂蜜,花生,芝麻,核桃,瓜子,杏仁,鹽,花生油,麵粉,水。把它們全部攪拌做成半流體面糊。
烤盤底板刷上油,麵糊滴成小雞仔模樣,是一個不規則圓形,在餅丕表面刷上雞蛋液著色,入烤箱烤制而成的一種小吃。
最後形成香,酥,脆,鹹甜適口,十分味美的一種小餅乾。是廣式經典茶點之一,廣式烘焙店傳統保留專案。
附九:客家小吃:艾葉米果。
客家地區每年春節後,清明前,有采摘野生新鮮艾葉做艾葉米果的習俗,新採摘的艾葉必須仔細清理,撿出枯草和雜物。
清洗乾淨的艾葉放進鍋內用水燒開,此時需新增少量食用小蘇打,艾葉才能保持青綠。
趁熱撈出煮好的艾葉,擠出多餘的水分,趁熱倒入適量的糯米粉,糯米粉粘性大,可以少量新增麵粉或粘米粉,量不宜太多。
把粉揉搓均勻,會呈現漂亮的草綠色,這時可以捏成餃子皮形狀,包上鹹菜,春筍丁,臘肉,做成餃子狀。
也可以混入白糖,直接做成綠色小圓餅,還可以包上白糖,芝麻,花生碎做成甜口餃子米果。
然後可以上鍋蒸熟,青草香味更濃郁。
也可以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