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237朕真的是窮怕了!(第4/5 頁)
朱元璋越往後翻,越心驚。
因為他想著就是自己的子孫後代不用幹活也餓不死。
但這本冊子上記載的事情,卻是讓他大吃一驚。
到了大明後期,朝廷賦稅都收不上來,藩王的宗祿更是拖欠的不行。
藩王主脈倒是還好些,能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他們有點好心的,就救濟一二自己的窮親戚。
可窮親戚太多了,以至於許多下層宗室都沒有名字,去要飯吃,甚至主動坐牢就為了口吃食。
朱元璋看到這裡,眼淚都下來了。
怎麼會變成這樣?
咱制定的不讓子孫後代餓死的,用不著乞討的生活,怎麼他們還有人過上了這種悲苦的祖先生活!
到了最後不少宗室人竟然都加入了起義軍,喊著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一同推翻大明的統治,更是讓朱元璋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這本小冊子,朱元璋前面看的是咬牙切齒,暗罵自己的兒孫不爭氣,後面看的是淚流滿臉,充滿了懷疑。
他們如何能落到這般窘迫的田地啊?
咱定的政策出發點是極好的,但怎麼就沒按照咱預想的發展咧?
朱元璋黃袍加身後,定然是發生了“變質”,只是他自己都沒有體會出來罷了。
當年始皇帝遊會稽,車隊駛過,項羽在人叢裡言語:“彼可取而代之!”
這句話,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腦子裡都浮現過。
史上不乏接近成功的造反者,最後不虎頭蛇尾的卻只有朱元璋,因為老朱是他同類造反當中變化最小、最少的一個。
拋除老朱嗜殺的性子外,其實他是一個非常節儉之人,而且也不是做樣子,是窮慣了的,難以改變。
而且他的老農思想絲毫沒有改變,只要自己夠節儉,給子孫後代們留下的富貴就更多,那他就更高興!
陳友諒、張士誠等人腐化的極快,反倒是老朱一直帶頭節儉,遏制住奢侈風頭。
無他,真是窮怕了。
為子孫計,朱元璋不想自己的後代再去過那種苦日子了,所以才想給子孫後代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現在老朱瞧著這本薄薄的冊子,著實是哭嚎了一陣。
他們哪有美好的未來啊?
朕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那大的家底,怎麼就養不起咱的子孫後代了呢?
糧食全都哪裡去了?
錢都去了哪?
朱元璋可以肯定大明中後期一定發現銀礦了,講道理是不該缺錢的。
可朝廷沒有錢了,宗室也沒有錢了,官府收不上來稅。
難不成年年大災?
可真要這樣,百姓早就該活不下去造反了啊!
錢被誰給拿走了?
在淚水留下來那一刻,他腦子裡立馬就浮現了最不信任的那個團體。
那就是文官!
他們上下其手,把本該屬於咱大明的錢,咱子孫的口糧全都給貪墨走了。
可那是大明一百多年以後的事情,朱元璋不知道要怎麼殺了那麼些文官。
同時也讓他清楚的知道,他自己的祖訓會給子孫後代設定上一道極大的枷鎖,那些文官集團會有祖訓來限制後代皇帝的所作所為。
老朱還想再端詳端詳那本薄薄的冊子,結果畫面一轉就瞧見王布犁在那裡滑雪。
等到回到現實之後,朱元璋紅著眼睛,終於感受到他自己的操心,對於後代子孫們而言,其實是有些雞肋的。
是他想簡單了。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你不能光想著對伱有利的那一面,而忘記了對你不利的那一面。
朱標這個時候守在身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