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頁)
皇爻5拇蠖�右餐�送��僑ィ�翹煬妥≡謁�依錚患爸鏈緯空獠胖�雷蛉輾⑸�氖慮椋�閿梢��虻緇案嬤��睦閒鄭�性萘羰爻5畝�幼≡誄峭狻R虼絲梢災�浪���啻蟮氖逼冢�庖院笏�屯牙肓吮貝螅�夥藕笏�幢本┰詮使�┪鐫喝沃埃��遣瘓鎂凸嗜チ恕V兩袢�簧蚓��校�揮幸��故牆≡冢壞��慘言緹屠肟�貝螅��*十八年北伐成功之後,他陸續擔任河北省教育廳長、北平大學校長、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後到上海任中法教育職務,他擅長書法,是舊日朋友中很難得的一位藝術家。
二馬
現在要來寫馬家列傳了。在北大的雖然只有兩位馬先生,但是他家兄弟一共有九個,不過後來留存的只是五人,我都見到過,而且也都相當的熟識。馬大先生不在了,但留下一個兒子,時常在九先生那裡見著。二先生即是北大的馬幼漁,名裕藻,本來他們各有一套標準的名號,很是整齊,大約還是他們老太爺給定下來的,即四先生名衡,字叔平,五先生名鑑,字季明,七先生名準,本字繩甫,後來曾一度出家,因改號太玄,九先生名廉,字隅卿,照例二先生也應該是個單名,字為仲什麼;但是他都改換掉了,大約也在考取“百名師範”,往日本留學去的時候吧。不曉得他的師範是哪一門,但他在北大所教的乃是章太炎先生所傳授的文字學的音韻部分,和錢玄同的情形正是一樣。他進北大很早,大概在蔡孑民長校之前,以後便一直在裡邊,與北大共始終。*廿六年(一九三七),學校遷往長沙,隨後又至昆明,他沒有跟了去,學校方面承認幾個教員有困難的不能離開北京,名為北大留校教授,凡有四人,即馬幼漁、孟心史、馮漢叔和我,由學校每月給予留京津貼五十元,但在解放以前他與馮孟兩位卻已去世了。
馬幼漁性甚和易,對人很是謙恭,雖是熟識朋友,也總是稱某某先生,這似乎是馬氏弟兄的一種風氣,因為他們都是如此的。與舊友談天頗喜詼諧,唯自己不善劇談,只是傍聽微笑而已。但有時跡近戲弄的也不贊成。有一次劉半農才到北京不久,也同老朋友一樣和他開玩笑,在寫信給他的時候,信面上寫作“鄞縣馬廄”,主人見了怫然不悅,這其實要怪劉博士的過於輕率的。他又容易激怒,在評議會的會場上遇見不合理的議論,特別是後來“正人君子”的一派,他便要大聲叱吒,一點不留面子,與平常的態度截然不同。但是他碰見了女學生,那就要大倒其楣,他平時的那種客氣和不客氣的態度都沒有用處。現在來講這種軼事,似乎對於故人有點不敬的意思。本來在知識階級中間這是很尋常的事,居家相敬如賓,出外說到太太時,總是說自己不如,或是學問好,或是治家有方;有些人聽了也不大以為然,但那畢竟與季常之懼稍有不同,所以並無什麼可笑之處,至多是有點幽默味罷了。他有一個時候曾在女師大或者還是女高師兼課,上課的時候不知怎的說及那個問題,關於“內人”講了些話,到了下星期的上課時間,有兩個女學生提出請求道:
“這一班還請老師給我們講講內人的事吧。”這很使得他有點為難,大概只是嗨嗨一笑,翻開講義夾本,模糊過去了吧。這班學生裡很出些人物,即如那搗亂的學生就是那有名的黃瑞筠,當時在場的她的同學後來出嫁之後講給她的“先生”聽,所以雖然是間接得來,但是這故事的真實性是十分可靠的——。說到這裡,聯想所及不禁筆又要岔了開去,來記劉半農的一件軼事了。這些如教古舊的道學家看來,就是“談人閨閫”,是很缺德的事,其實講這故事其目的乃是來表彰他,所以乃是當作一件盛德事來講的。當初劉半農從上海來北京,雖然有志革新,但有些古代傳來的“才子佳人”的思想還是存在,時常在談話中間要透露出來,彷彿有羨慕“”的口氣,我便同了玄同加以諷刺,將他的號改為龔孝拱的“半倫”,因為龔孝拱不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