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登基(第1/4 頁)
在左相府,徐守一見到李求真時,尚未得知李求業已死,聽到這個訊息後不禁慨然長嘆——自永平六年開始,李天道連年罷朝,深居宮中,行事變得極為詭異。
徐守一暗暗想來,當今聖上早已不是自己所熟知的那個忠厚仁義的過命兄弟,更可嘆李家的萬里江山何等壯闊,李天道膝下子嗣卻連遭厄運,後繼無人。
長子李求嗣自幼跟隨宗正耆老許敬宗修習大略,遵從孝義,性情寬懷,本是朝中諸人一併看好,將來可為一個守成之君,誰料太子廢位,莫名而死。
次子李求業雖然品性要平庸一些,可自從繼位東宮以來,有了長兄的前車之鑑,為人處事更加謹小慎微,不露半點風頭,未曾犯過大錯,卻也終究難逃一死。
如今面前的三子李求真若在太子位上再出事故,那這天下歸位何人且不論,泱泱百姓之口便可顛覆社稷、擾動太平。
如此思量一番後,徐守一篤定心力,慨然表示無論如何,也要盡力保全李求真不會重蹈兩個皇兄的覆轍。
出左相府轉到下一處,李求真卻見劉鶴群面色冰冷沉靜,似乎早就料到會出此事端,任憑他一力哭訴卻只是靜靜在聽,偶爾礙於情境才虛情假意安撫幾句罷了,關節之處並不表態一句。
眼見此番一時一刻都走在刀刃上,李求真驀地想起青鸞的暗語,照著寧豐的囑咐,朗聲說道,“劉相,這大平天下是父輩共同建立,父皇雖在永平元年給了您老國公之位,相比四個鎮國公坐守州地,擁兵自盛,叔父卻到底只有虛名薄祿而已。想當年天道軍中,叔父位居中帳參軍,主掌軍兵大權,那幾人不過是叔父麾下的營主,誰料如今卻本末倒置,涼了人心。還請叔父放心,倘若侄兒有朝一日能登上大位,定將漢州的財權人事託給叔父全權經營,以填補父皇立國之時的偏頗!”
李求真說罷已然驚惶到底,此番忤逆的言論倘若由劉鶴群傳給父皇一二,那他倒也不用再勞心思慮太子之事——因為自己絕活不過日。
正當李求真思量如何圓話,只見劉鶴群終於露出笑意,起身過來,伸手撫慰道,“三皇子言重了,當年天道軍征伐九州之時,諸位皇子都隨軍奔波,受盡疲苦,老臣也算看著你們長大,心裡自是疼惜。如今聖意叵測,非你我這些臣子可以妄斷。然而凡事再一再二,不可到三。三皇子的憂慮老臣已自是明瞭,且放寬心,順勢而為。倘若有朝一日時局變動,老臣自當攜百官力保你登基上位。至於封賞州地,絕不是老臣作此擔保的動意。天地明鑑,老臣不怕忤逆聖意,不避刀斧之災,只為忠君護國,維持大平江山社稷安穩而已。三皇子今夜這番言論哪說哪了,更當無第三人聽到,務必把所有的話都留在這間屋子裡。”
中都皇宮,長生殿中,李天道躺在榻上,聽著執筆太監立在一旁哼哼唧唧念著剛擬好的晉三皇子李求真太子位的詔書。
此時雖早已入夏,李天道卻感到周身都如泡在冰水之中,連每次喘氣都吃力得很。
三年的時間,身體每況愈下,李天道自知至此已是時日不多,大限將至。
白日裡,他常常影影綽綽看到一些久不相見的故人與自己說話,也有許多過往多年的場景在眼前一一浮現。
李天道慨嘆,人生就像一場虛空長夢,青蔥韶華,皓然白首,終究如風吹過而不留痕跡,縱使自己是九五之尊,終究逃不開生老病死的常律。
李天道這段時間常常假想,若這輩子重新來活一次,會是如何?推來想去,大抵還是會想成就一番偉業,只盼世道和人心絕不會如現在這般無常。
想到這裡,他吃力地伸出手一擺,打斷了念詔書的太監,“速召求真進宮。”
李求真剛從右相府回來便被召進宮裡,此刻跪在地上,心情極是複雜。
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