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頁)
當時,列村處於劣勢,亞述的步兵、騎兵都比他多一倍以上。亞述調到前線的戰車有5000輛,列村只有2000輛。亞述工兵吹脹皮囊,上鋪木板製成浮橋,讓步兵、騎兵,戰車兵迅速渡過弗爾發爾河,直趨大馬士革城下。
列村在近郊平原上應戰。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親自指揮這次戰鬥。亞述的每一戰鬥兵團的兵力配置和佇列如下:5 輛戰車在最前面,緊跟的是15名騎兵,隨後是25名重灌步兵,最後是50名輕裝步兵。
戰鬥開始後,雙方的戰車和騎兵互相衝擊,大馬士革漸感不敵,開始退卻。大馬士革的弓箭手立即射擊亞述的追兵。亞述方面則命令騎兵和戰車兵讓路,步兵沖了上去。步兵頭戴尖頂頭盔,分別執金屬制凸形圓盾和柳條盾,射來的箭支失去了效力。大馬士革軍戰敗。列村只好退守大馬士革城。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下令圍城,命令砍掉城郊樹林,築起柵欄,像&ot; 把鳥關在籠子裡&ot; 一樣嚴密圈住敵軍。列村依杖糧足兵器多,固守城池。亞述圍城達一年之久。
公元前732 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命令工兵製造破城錘,利用破城錘撞擊城牆,一處塔樓和城牆崩塌,亞述士兵攻入城內。
雙方在大馬士革城內展開了街巷戰,時間持續一週,大馬士革軍隊才被殲滅。列村也被俘處死。大馬士革王國滅亡了,整個南敘利亞被征服。
繼征服大馬士革後,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率軍南征巴比倫王國。公元前729年,巴比倫以同亞述結盟和合併的形式併入亞述帝國。
至此,亞述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東達伊朗高原西部,西到地中海邊,南到波斯灣,北到兩河流域上游,龐大的亞述帝國開始走向極盛。
(5)亞述帝國的盛世和末日
1亞述軍事的新發展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死後,其子繼位不到5 年,即被另一軍事將領取而代之,進入薩爾貢二世時代(公元前721-前705 年)。
從此亞述帝國進入帝國最後一個也是最強大的王朝‐‐薩爾貢王朝。主要包括薩爾貢二世、辛那赫里布、阿薩爾哈東及阿述爾巴尼拔四王。
從薩爾貢二世時起,亞述的騎兵和步兵有了重大發展。以後,亞述人發明瞭馬鞍,騎兵衝擊力大大增強,戰車兵的重要地位逐漸被騎兵代替,戰車最後只有國王乘用。
這時的馬鞍實際只是一塊簡單的布或皮革,被剪成方形。在馬的腹部兜上一條腹帶,把馬鞍固著在馬背上。馬鞍的發明。可以使騎兵在馬背上更加活動自由,從而不再需要夥伴的幫助就可以獨立作戰了,但這時還沒有馬鐙。
騎兵分兩部分,弓箭手騎兵和矛手騎兵。騎兵的服裝衣著也有了很大變化。騎兵全身穿著緊身衣,腰部以下放寬成短裙,後身比前襟要長點。腰部扎一寬腰帶。只有從肩部稍下部位開始的兩臂露在外面,以便於靈活操作兵器作戰。騎兵下身穿緊身馬褲,外著以用紐帶束緊的靴子或護脛,一般下達膝部。到辛那赫里布時代還出現了穿有盔甲、皮或氈的褲子以及高護脛或長統靴的騎兵的浮雕畫面。
矛手騎兵手持長矛,矛頭尖小。持矛時,手握矛柄,尖端下斜。與敵對陣時,順手上提,矛尖則上斜對著敵人。弓箭手騎兵配備有圓弧形或角形的弓,長不過4 英尺,箭桿不到3 英尺。這兩類騎兵都在身體左側斜佩著短劍。
但有時矛手騎兵也備有弓箭,一旦長矛折斷或喪失時用弓箭與敵作戰。
此時的騎兵由於有了馬鞍,在作戰時,矛手左手持韁,右手持矛作戰;弓箭手則把馬韁放在馬頸上,在馬上雙手自由張弓射箭。這樣就使騎兵有了極大的衝殺力,而且不像戰車兵那樣不能適於複雜地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