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5 頁)
多人不願再留在這塊低窪地上。上級黨委每年要派一個工作組到村裡,而且連換了四任黨支部書記,結果情況依舊沒有改變。1978年8月,當過學校老師和生產隊副業隊長的吳棟材被派進永聯村,擔任第七個工作組組長和第五任黨支部書記。
面對一片沙灘地,吳棟材這位曾經在朝鮮戰場上受過傷的老戰士,心潮起伏。他將班子成員叫到長江邊,迎著熾烈的太陽,擲地有聲地立下三條規矩:一、要深入瞭解群眾思想脈絡,群眾想什麼,急什麼,我們必須心中有數;二、要作好長期紮根打算,不當“飛鴿”牌,以免讓群眾一次又一次失望;三、要當好一個農村幹部,乾點實實在在的事業,不改變永聯面貌,誰也別想走。
吳棟材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永聯村”履新。經過調查瞭解,他和新的黨支部感到,永聯村千差萬差,最差的還是人的精神面貌。走馬燈似地更換領導班子,領導幹部一無干勁,二無信心,三無凝聚力,群眾人心不渙散才怪呢!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地薄利少,百姓看不到過上好日子的希望也是根本。針對這些情況,吳棟材提出:當務之急是必須找出永聯村的致富門道來。
是啊,永聯村的致富門道在哪裡呢·走高德康那樣的“波司登”之路·可永聯村既不靠國道,又連個“小裁縫”都找不出來!走杜根根的路·可永聯村通往縣城最近的路至少也有三四十公里,再者,永聯村不足千個勞力,能把自家的地種好已經夠全村人一年忙到頭的了!如此邊遠,如此貧困之地,那些聰明的上海人和城裡人別說讓他們把錢投到這裡,就是誠心誠意拉他們來永聯看一眼也不會有人心甘情願。
第5章田埂上點燃的熊熊烽火(13)
“我們自己幹!幹好了是我們自己的!”吳棟材在全村幹部會議上這樣說。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永聯村不是離水最近、地勢低窪嘛·那我們就挖塘養魚!”於是在吳棟材的帶領下,村裡將150多畝“鍋底田”,開挖成120畝精養魚池。第七個工作組進村的第一年,全村就實現了“水中生效益,岸上增產量”的初步目標。第二年吳棟材趁熱打鐵,著手建起幾個作坊式小工業專案,雖說小打小鬧,但也有幾萬元的收益。如此三年下來,全村積累了近2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20萬元·你那村子,連狗都不願拉屎的地方,我們沒啥想法!”當吳棟材帶著這麼一點實力走出村子去跟人家談合作時,人家這樣笑話他。
“我不信發財就是你們的事!”他重新尋找出路,結果分析當時的市場認為:國家各行各業都在大建設,肯定缺鋼材。鋼材生意一定好。於是他回來將自己想辦軋鋼廠的想法跟支部一班人說了。“那得多少錢呀·我們這麼個窮村能幹得了嗎·”有人聽了直髮懵。
“我請人估計了一下,辦一個小型軋鋼廠大約30萬元。我們自己籌點,再透過政府貸點。永聯村要想翻身,就得有自己的工業!”吳棟材心中早已有數。
“同意!”
“我也同意!只要吳書記你的心留在永聯,我們就支援你!”
幹部們紛紛舉手。
說幹就幹!永聯村辦軋鋼廠的訊息讓百里長江沙灘奔騰起好一陣熱浪。十里八鄉的老百姓和幹部們都在關注這個過去窮得連年底分紅都要靠借錢來“意思意思”的江邊小村。那個時候他們多數是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認為吳棟材和永聯村民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永聯村下出的這一著棋竟然是邁向幸福天堂的高招。辦廠的第一年,永聯村就收回了投資成本。第二、第三年……產值連年翻番,到1985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024萬元,跨入全蘇州百個“千萬元村”的行列。
“這麼一個窮地方,也能蹦出個‘千萬元’的富裕村,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