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5 頁)
1990年蘇州市委一次的常委會議上,書記王敏生和副書記、市長章新勝等不約而同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蘇州所屬的幾個縣市已“飛”起來了,老城蘇州的經濟怎麼辦·
“我們這些坐在蘇州城裡的人,如果不能把蘇州市區經濟搞上去,往後再發號施令,恐怕會越來越沒人聽你的!說得再嚴重一點,人家完全可以不聽你的發號施令嘛!”王敏生說。
“憑什麼·他們還想不想共產黨的領導了·”
“話雖不能這麼說,但你自己身邊的事都做不好,人家諸兄弟做得強大了,你當老子的說話不硬氣!這是絕對的。”
常委會上,幾位同志爭執起來。這爭執看起來常有,但一旦放到常委會上,一旦當做一個嚴肅的問題擺出來時,它真的讓市委一班人感到一種巨大壓力——你蘇州市委只要求下面如何如何地發展,你眼皮底下的那塊地方還是一潭死水;你只讓下面掀浪洶湧,大幹快上,其結果必然是淹死了自己。
中國是個講政治的國度,有些事私下裡談得很多,而有些明擺著的客觀事實又不便在桌面上講。然而任何一個國家和一個政權,都無法迴避這樣的事實:無論是集權式領導,還是鬆散式組織,只有領導者的強大和具備實力,你的政權才能鞏固和牢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政府處理與下面的關係,有屬於上下級權力之間的固有屬性的牽制力,但更多的還是要靠實力的影響力。權力和威信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政黨內部和政權內部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迴避這樣的客觀存在並不符合唯物主義。只是在通常的政治氛圍內,我們不便這樣表達。然而蘇州人是務實的,領導層的這種作風和意識同樣超前,他們不迴避這樣的客觀事實:那些發展起來並且在國內已經非常有名氣和聲望的縣(市),個個生龍活虎般地向前騰躍奮進,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領導和上級,尤其是蘇州這樣的品牌與他們同步前進,不然蘇州將失去對他們的影響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9章“新蘇州”的誘惑(2)
“大家的擔憂是有道理的。我們一直在要求下面如何如何地幹,可是在我們眼皮底下的古城區建設不起來,我看不用別人說,就是我們自己都有一種危機感。”王敏生一針見血地指出。
“明擺著的事:現在各縣市都如火如荼地在大發展,思想比我們市委還要解放,那麼我們對城區的發展是不是也該到了思想大解放的時候了·我想結論是明擺著的。”章新勝市長的態度同樣十分明確而堅定。
於是蘇州城區經濟發展成了蘇州市委、市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邁開的第一個戰略步伐。
然而,蘇州城區如何發展經濟,如何像張家港、崑山那樣大刀闊斧地大發展·這個題目實在難為了王敏生、章新勝他們——
姑蘇千年風韻,人見人愛,誰動一塊磚牆一片草皮,都可能有人寫信到中央、上國務院會議——此話事出有因: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同濟大學園林古建專家陳從周等幾位知名人士,曾發出了“救救蘇州”的呼籲。1981年,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等來到蘇州,進行了實地調查與考察,他們深為蘇州古城遭破壞的現象而憂慮,後與蘇州本地的幾位專家、學者一起寫了一份《關於蘇州園林名勝遭受嚴重破壞情況和建議採取的若干緊急措施的報告》,向中央作了報告。當時的中央領導極為重視,*批示要求“江蘇省研究,採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護”。*總書記批示道:“不論是近期的建設方針,還是遠期的建設方針,都要實事求是,講究實效,都要靠蘇州市的各級黨組織和全市人民以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加以實現。”隨後,中央有關部門和江蘇省及蘇州市作了大量調研。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批覆了江蘇省委《關於保護蘇州古城風貌和今後建設方針的報告》,這份檔案上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