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這一環節的靈感,來源直播(第1/2 頁)
隨著五分鐘過去,女主持人開口道:“時間到。”
大螢幕被暫時關閉。
不過這一次,臺下的眾人沒有任何抱怨。
原因無它。
這第二件藏品的鑑定還是相對簡單的,能看出來的人,早就看出來了,看不出來的,也就不強求了。
權當湊個熱鬧。
女主持人等了一會之後,緩緩開口道:“那麼,接下來,就是今天鑑寶環節的最後一件藏品了。”
“這是一幅書畫作品。”
“書畫,作為龍國千年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描繪人間四季、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
“龍國畫獨特的畫、詩、書、印融為一體的藝術體系,充分展示了民族風格與風貌....”
女主持人在臺說著,然而,臺下卻是沒有幾個人在聽。
因為當聽到最後一件需要鑑定的是書畫時,很多人都放棄了。
書畫鑑定,太難了。
哪怕實物,現場很多人都鑑不明白,更何況是圖片呢。
這也是為什麼,書畫專家一直是站在古玩行‘鄙視鏈’頂端的存在。
其實,不管哪行哪業,都有鄙視鏈的存在。
比如醫院。
腦科的大夫處於“鄙視鏈”的最頂端,因為腦子這玩意兒十分精細,做手術差一一分一毫都不行。
相比之下,胸外科的大夫就顯得有點LOW了。
然後,外科的看不起內科。
同樣的,古玩這一行也有鄙視鏈。
前世的曹子建作為古董專家,常在故宮博物院做客,也會去找鑑定組的專家討論。
但是他發現這些專家之間有一種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專家和專家之間幾乎是零交流。
就算是他請玉器組某一個專家為自己引薦書畫組的人,這位專家也只是把他送到門口,然後就打個招呼走了。
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專家都是非常精於自己所研究的一項,而且基本一生都不會涉足其他領域。
這是因為專家之間互相有“鄙視鏈”,不涉足其他領域是不想跟大夥“搶飯碗”。
在古玩鑑賞界,鑑賞’軟”物件的瞧不起鑑賞“硬物件”的。
所謂“軟物件”,就是書法字畫。
這種東西的鑑定除了看宣紙的材質,再就是靠線條以及繪畫風格和筆勢。
不過現在書畫經常是重新裝裱的,經過長期的儲存,書畫的形制也會發生變化,所以現在書畫鑑賞的工作其實是很難做的。
相比之下,瓷器的鑑定線索就多了很多,除了分析他的材質,瓷器的釉色,花紋以及底款,都是鑑定過程的要點。
如此一來,瓷器鑑定就相對簡單了。
不過瓷器鑑定的專家也有瞧不起的。
那就是玉器鑑賞家。
因為玉器鑑定無非是原材料的真假,這是很容易區分的。
最多再來一個雕工。
如此一比較,鑑定玉器的步驟確實少多了。
在這鄙視鏈的低端,就是“雜項”了。
“雜項”就是那些竹木牙角之類的東西。
相比起其他幾類,這是最不需要文化底蘊的。
此時,女主持人已經介紹完書畫的歷史。
“各位來賓判斷的真偽的同時,還要說出這幅作品的作者。”
眾人本來對圖片鑑定一幅書畫作品就怨聲載道,此刻聽到女主持人這個要求,一個個也是發起了牢騷。
不過這牢騷並不是衝女主持人,而是衝本次交流會的主辦人石渠去的。
“老石,你有沒有搞錯?最後一件居然是書畫?”